2016年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660国际法之《国际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报复
【答案】报复是强迫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之一,是指一国例外地被准许对另一国所采取的有害行为或其他国际不法行为,以迫使后者同意接受由其自己的国际不法行为所产生争端的满意解决。报复与反报的主要区别在于反报与国际不法行为的实际存在无关,而报复则必须以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的实际存在为本国行为的基础。报复虽有积极报复和消极报复之分,但都必须与所受损害和为取得赔偿所需要的强制成比例。
2.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答案】Exclusive economic zone即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自领海基线量起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海洋区域。这一区域的法律地位既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而是自成一类的国家管辖海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主要享有如下权利和管辖权:①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从事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的主权权利; ②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的专属权利和管辖权; ③对海洋科学研究的管辖权; ④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 沿海国关于专属经济区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依照关于大陆架的第六部分的规定行使。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和义务有:航行和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合法用途。
3. 条约的冲突
【答案】条约的冲突是指缔约国先后所订的几个条约的内容不符而发生矛盾,从而产生了哪一个条约应优先适用的问题。条约的冲突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两个国家先后订立两个相冲突的条约; ②一个国家己和另一国缔结了一项条约,后来又与第三国订立了相冲突的条约; ③一个多边条约的两个当事国间或一个当事国与第三国间缔结了违反该多边条约的条约。《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该规定排除了会员国之间以及会员国与非会员国之间所订条约违反宪章的可能性,对于遵守和实施宪章具有积极的意义。
4. 民族自决原则
【答案】民族自决原则是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国际法原则宣言》,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权利。随着民族独立目标的实现,民族自决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中更具有了新的内容。“自决”已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而更多更重要的开始体现在经济上,即各民族享有谋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
5. 引渡
【答案】引渡是指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而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有关国家的请求,
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或处罚的行为,是国家间刑事司法协助的一种特别形式,是一国应别国的请求的司法协助活动。引渡的目的是能使请求国对指控的人犯行使刑事管辖权,追究他的刑事责任或对他执行刑罚; 根据是国际条约; 条件是符合双重归罪。
6. 国际人道法
【答案】国际人道法是出于人道原因来限制武装冲突之影响的一系列规则,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它保护那些未参与或不再参与敌对行为的人,并限制战争手段和力一法。国际人道法也被称为战争法或武装冲突法,起初是基于调整武装冲突的习惯法的一些非成文规则。后来,逐渐有一些详尽程度各异的双边条约(如战俘交换协定等)开始生效,它适用于武装冲突,它并未规定一国实际上是否可以使用武力; 武力的使用则由《联合国宪章》中确立的国际法中重要但是又有所区别的那部分规则加以调整。
7. 条约的无效
【答案】条约的无效是指条约违反国际法强行性规定,丧失其有效条件而自始无拘束力。《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了条约无效的情况主要包括:①违反国内法关十缔约权限的规定,如一项条约为无缔约权限或越权者所为且事后未得到本国追认; ②意思表示不真实,如错误、贿赂、诈欺、强迫、威胁或使用武力; ③与一般国际法强行法相抵触。
二、论述题
8. 如何理解国际减排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同而有区别的原则。
【答案】(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减排相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是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一一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具体体现。1992年,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这份公约,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要讲“共同”二字,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因素,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共同”责任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区别”责任。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它们也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是因为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存在差异,才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排或适应气候变化。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同而有区别的原则的确立是非常合理的。
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起步早,已基本完成下业化,部分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了国外,虽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速趋缓,有的是逐步减少,但是其工业发展早期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并且其现在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减少排放。
②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成为全球温室气体增量的主要来源。所以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
③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试图把发展中大国纳入到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中,
以自身的排放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使发展中大国面临很大外部压力,而且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仟原则。
9. 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原则。
【答案】(1)国家主权
①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独立权,是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英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劳特派特指出:主权一词是由法国思想家博丹在其1577年出版的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首次介绍到政治科学中来的。主权是“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权力’夕,这种权力是国家内的最高权力,除了受上帝的戒条和自然法的限制之外,不受其他限制。宪法不能限制主权。在君主国中,主权是国王的属性; 在共和国中,是人民的属性。主权者是高于实在法的。
②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为了确保自己的自由,每个公民把自己置于代表公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主权支配之下,而主权就是公共意志的运用。主权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它又是完全绝对、完全神圣和不可侵犯的。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此,政治机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集中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所以具有进步的意义。
③“在国际法中,主权意味着国家的自主或独立。不言而喻,只有国家才能要求享有主权(不论是对内或对外主权),没有比国家更高的机构。对外主权的性质主要是消极的,即不屈从于外国的权威,对内主权则更为积极,它在本国领导范围之内树立起超乎任何个人或集团之上的最终权威。”周鲤生教授亦指出:“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分析起来,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国外是独立的。这两个特性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的,因为如果对外不是独立的,国家便要服从外来的干涉而失去其独立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自由,因而就不是主权的,因此,在对外关系的文件上,特别强调独立,往往独立和主权同时并提,如说尊重主权和独立等; 并且有时独立和主权两个名词用于同一意义,如说独立国家,也就是指主权国家,这是可以理解的。”
(2)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①由于主权是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所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就成为现代国际法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法的其他原则是从这一基本原则派生出来或依此原则为基础的。《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2款明确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宪章在序言中也申明了“大小各国主权平等”的信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列为各项原则之首。《国际法原则宣言》指出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指各国一律享有平等主权。各国不论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同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②国家主权平等的基本要素应包括:
a. 各国法律地位平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