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701命题写作之美术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美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1)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宗教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但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

(3)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 如何看待美术创作中的技巧?

【答案】(1)美术创作必须依靠技巧。美术家要取得创作的成功,不仅要有对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还要有充分表现这审美认识的制作能力和高超技巧。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物质媒介材料的性能,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技巧,就不可能顺利地传达出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使其转化为物化的视觉形式,完成创作。

(2)美术创作不能过于倚重技巧。技巧不能脱离审美认识的内容而独立存在,美术家所掌握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独特的审美认识。如果为技巧而技巧,甚至玩弄技巧,或陷入唯技巧论,创作就会走入死胡同。

3. 如何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

(1)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我国古代画论中称为象形。造型性的特点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上或三维空间里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以静态方式再现世界的可视的、感性的真实存在。

(2)美术的空间性和静态性,是分别对美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把握。美术创作是以一定实体性物质材料创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形象,如绘画有二维空间,雕塑、建筑有三维空间。美术只能反映客观物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状貌,只能塑造存在于空间的静止的形态,这就

使美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瞬间性和静止性特点。

(3)美术的视觉性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而言的美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

美术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上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四个方面来把握。

4. 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

【答案】(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己,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否认“形似”。

(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二、论述题

5. 谈谈你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并指出它为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案】在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1)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

①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它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涵盖了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但它又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②艺术生产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且不能完全遵循

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指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

③艺术生产遵循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创造性与工艺性、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统一。

(2)“艺术生产”对于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①“艺术生产”为艺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为揭示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性质和特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a.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它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b.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

②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③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一一艺术作品一一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a. 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b. 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c 艺术鉴赏则可以被看做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总之,马克思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关照,而是立体性的。马克思把艺术看作是特定历史现象、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而艺术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则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这一对艺术的科学审视无疑将艺术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揭示得明白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