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现代新闻评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2. 文前按语
【答案】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是最常用的按语形式。它居于文章或报道之前,常以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排版。在三种按语形式中,地位最为重要,编排位置最突出、显著。写作要求言简意赅,常使用论断性语言,不必重复叙述新闻中的事实,也无需组织论证,只要直接、鲜明地提出论断即可。文前按语不要拟标题,也不宜署名。
3.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4.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同期声是电视评论各种声音符号中最重要和最富感染力的组成部分,与画外音、主持人(记者)的演播室点评及各类背景音响不同的是,它更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5. 调查性评论
【答案】调查性评论是指所评论的对象并不来自媒体已有的报道,而是作者在深入调查之后,根据调查所得的内容,边公布调查的结果边进行评论。调查性评论,是基于调查研究后进行的评论,其最为根本的要求便在于作者应当身体力行进行社会问题发现,再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阐述有益的主张和进步的见识。
6. 论辩型社论
【答案】论辩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它的任务,对外,揭露、批驳霸权主义的冷战思维和行径,及其所推行的强权政治,尤其是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或别国内政,以破坏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图谋和谬说; 对内,则是对重大违法乱纪和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对极左思潮进行批驳,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动思潮进行揭露和批驳,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揭露、辨正和批驳,旨在扶正祛邪,明辨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
7. 宣传价值
【答案】宣传价值是指新闻评论发表后对社会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即指我们常说的社会效果。评论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文章一发表即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8. 论据
【答案】论据是指评论文章中使论点得以成立和促其深入的相关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没有论据的论点,论点一经产生,它就必须以一定论据为前提。一篇评论文章要说服人、引导人,特别是把那些不同意见者拉到自己一边,没有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不能奏效的。
9.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10.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评论中可能给人们的信息量的大小,它包括评论的观点、理论、思想和知识等。一篇评论给人们的信息量大,它的价值就大; 反之就小。信息量大的选题我们应该重视它,花大气力去做,把它做好; 信息量小的选题,应考虑是否去做,花多大的气力去做。
11.口头评论
【答案】日头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记者自己播讲的评论。就传播方式讲,广播评论都是日头播讲的,但是由于播讲的主体不同,存在由播音员播诵和直接由本台评论员、记者自己播讲两种播出方式,人们习惯上称后者为“口头评论”。
12.电视述评
【答案】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虽然在篇幅上述多于评,但述是手段,评是目的。在夹叙夹议、述评结合中,以评驭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电视述评与报纸、广播述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殊的表现手段。它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
二、简答题
13.近几年米网络新闻评论有哪些新的拓展? 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有哪些?
【答案】(1)网报互动、网台互动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事物,也是把网络新闻评论移植到传统媒体上的一大创造。这为传统媒体的评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更有现实针对性,更有广泛的公众性。近几年网络新闻评论的新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网报互动、网台互动,把网络新闻评论移植到传统媒体上。
a. 东方网于2003年9月,率先和上海《城市导报》开展网报互动,《城市导报》定期从近一周内东方评论专栏发表的网络评论中挑选六七篇,以一个整版的篇幅集纳刊登。接着,东方网又同《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和《劳动报》的“论吧”专刊合作,在报纸上刊登网络评论,每月四五篇不等。此举开创了网络评论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先河,实现报纸对网络评论的资源共享,这既有利于调动网络评论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评论的作用,扩大东方网的影响。
b.2005年9月5日,东方网又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新闻频率”合办“990评论”,实行网台互动。"990评论”由东方网评论部供稿,作者基本上是以特约评论员为主体。他们大多是传统媒体的资深作者,又积极活跃在网络评论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强的写作水平,在广大读者和听众中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所写的评论既符合传统媒体的要求,又能显露网络评论的锋芒,因而网台互动播发后受到普遍好评。
c.2006年8月,东方网和《解放日报》合作,及时将该报理论版上“群众点题,专题回答”专栏内的文章在网上刊出,并把网民对理论文章的意见和出的题目反馈给报社。这既有助于扩大东方网和《解放口报》理论宣传的影响,又有助于报社改进工作,使理论宣传更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实际,更为生动活泼。其后,2006年10月,《解放日报》继续和东方网携手,联合推出“网上热线,党报声音”专栏,每周三次刊出由东方网提供的评论两三篇。在党报上开设网评专栏,这是报网互动的又一个新举措。事实上,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不少网、报、台都有这方面的实践,都己取得骄人的业绩和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