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56国际关系专业综合(专业外语和冷战后国际关系)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莫洛托夫计划是指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7月11日,苏保贸易协定签字; 7月12日苏捷两国为期五年的贸易协定。苏负责向捷提供粮食,棉花,肉类和其他商品,捷则向苏供应机器和制成品; 7月13日,苏联又与匈

牙利在莫斯科签署贸易协定; 8月2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些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以外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初步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促进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2.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答案】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指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于1954年9月6日,组织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外长在马尼拉举行会议,并于8日缔结了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即《东南亚条约》。该条约全称《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义称《马尼拉条约》。条约由序言、11条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1955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总部设在泰国曼谷。该组织实质是美国干涉东南亚各国内政,镇压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妄图在太平洋称霸的工具。条约规定,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当任何成员国受到威胁时,“各缔约国须立即磋商”,以采取共同对策。条约议定书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其“保护地区”。美国在另附的《谅解》中还声明,该组织“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该组织成立以来,遭到亚洲和许多国家人民的反对,其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1962年7月,扩大的日内瓦会议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不承认它对老挝的所谓保护; 1967年起法国一直拒绝派正式代表参加其部长理事会,并从1974年起停止提供经费; 1972年11月8日巴基斯坦退出。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20届年会该组织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它将分阶段解散。1977年6月30日正式宣布解散。

3. 波黑内战

【答案】波黑内战是指塞尔维亚、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针对波黑独立问题引发的一场混战。波黑冲突源于波黑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3个主要民族在波黑独立问题上的分歧。1992年,波黑穆斯林与克罗地亚进行全民公决,宣布波

黑独立,进一步激化了同塞尔维亚的矛盾。同时,欧共体与美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拉响“火药桶”引线。塞尔维亚立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独立于波黑,但留在南联盟内,这一行动为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不容,内战随即爆发。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混战,各方相持不下,内战遂成旷日持久之势,而且越打越残酷,并得到一些国家的援助。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试图扑灭这场战火,欧美也都主张在现有的边界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联合国派出了维和部队,欧共体积极进行斡旋,但都无力控制波黑混乱局势,美国便取代欧共体成为主要调停者。在美国的干预和策划下,1995年11月21日,有关各方达成“波黑和平协议”(“代顿协议”),标志着波黑终于实现了“强制性”和平,巴尔干地区暂时恢复了平静。波黑内战是长期以来原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和波黑境内三个民族冲突的结果,也是欧洲二战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有20万人丧生,270万人沦为难民。

4. 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萨拉热窝事件是指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普林西波射中,命丧萨拉热窝。1914年,斐迪南决定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并肌肤挑衅性地选定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那一天到萨拉热窝巡视。这一带有侮辱性的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黑手会拟订了行刺斐迪南大公的计划。塞尔维亚政府察觉后向奥匈作了通报,但斐迪南一意孤行。萨拉热窝事件在原本就紧张异常的国际背景下立即造成一次新的战争危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到7月28目的“七月危机”外交中,各国都在争取眼国,紧张各战,都打算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先发制人。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5. 第四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是指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爆发之日为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入西奈半岛; 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同以军激战,包围重镇库奈特拉; 巴勒斯坦游击队出动

2.5万人次在以军后方出击; 阿尔及利亚等国派出坦克和空军支援部队;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结果以军损失坦克总数的一半和110架飞机,10月

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停火决议。埃叙接受停火。但以军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25日,安理会决定由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组成维持和平部队赴中东监督停火。战争遂告结束。

6. 旧金山对日和约

【答案】旧金山对日和约是指1951年9月4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包括日本在内共52个国家出席了会议,并于9月8日,参加和会的49个国家签署了的合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②日本政府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

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但只字不提它们的归属问题,为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道路; ③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④日本同意经由联合国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交给美国“托管”:⑤日本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并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在日本驻军,从而为日美签订“安全条约”提供法律依据; ⑥“各盟国”对日本“放弃其一切赔偿要求”,日本愿尽速与曾遭受日军占领和损害的盟国进行谈判,以求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提供服务,“作为协助赔偿各该国修复其所受损害的费用”,但制造所需原料,“应由各该盟国供给”。对于美国公然违反和破坏国际协议的行径,9月18日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严正声明:“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会议中强制签订的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和约”,“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朝鲜、蒙古、越南也都发表了不承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

7. 和平战略

【答案】和平战略是指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肯尼迪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宣扬要推行所谓“和平战略”,声称这一战略以“两种垄断为基础”,一是核武器,一是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挽救颓势,继续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肯尼迪对5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作了重新估价和修改,正式提出了“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他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辅之以各种非军事手段,加强同苏联的争夺,企图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方面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代替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另一方面组织“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争取进步联盟”“攀亲戚运动”等,借以在亚非拉笼络人心,力图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加以控制。对东欧各国则采取软化政策,促进其“多样化”,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8. 慕尼黑阴谋

【答案】慕尼黑阴谋是指张伯伦与希特勒于1938年9月30日炮制《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地区。它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新阶段。“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 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