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艾森豪威尔主义

【答案】“艾森豪威尔主义”,有时也被称作“填补力量真空主义”,是指艾森豪威尔抛出的以侵略和独霸中东为目的的特别咨文。美国为了排挤英、法传统势力,镇压中东民族解放运动,抵制苏联势力的渗透,进而独霸中东,急需制定一项新的中东政策。1975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艾森豪威尔主义一出笼,就遭到许多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国家的反对,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奴役阿拉伯人民的一种新形式。最后,美国为在中东推行艾森豪威尔主义,一方面派“特使”前往中东游说,一方面对拒绝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国家施压甚至采取颠覆手段。在世界人民的支援下,叙利亚挫败了美国的阴谋。美国在中东的倒行逆施,使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本质。

2. 《四国同盟条约》

【答案】《四国同盟条约》是指1815年11月20日在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时,根据英国的建议,英、俄、奥、普签订的主要针对法国的条约。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 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 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 条约有效期为20年。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 万隆会议

【答案】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发起,由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反映了战后亚非形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漫长历史走向结束。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及世界和平。在与会国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并倡议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上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精神,通称为“万降精神”,它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国家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4.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答案】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战略。安东尼·莱克提出了扩展战略,克林顿及其政府官员完善并补充了扩展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①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 ②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③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 ④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

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

6. 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案】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是一种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7. 拿骚协议

【答案】《拿骚协议》是指1962年12月,肯尼迪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巴哈马首都拿骚会晤,会谈后双方发表的一项关于建立北约“多边核力量”的声明。主要内容是:①美国向英国提供一定数量的北极星导弹换取英国放弃自己生产导弹的公一划,英国的这些核威慑力量将成为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置于北约指挥之下; ②美国一也提交相当的核力量接受北约的统一指挥。英美的这些核力量将包括在一项北约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之内。拿骚会议后,肯尼迪即向法国表示以对英国的条件向法国提供北极星导弹,建立一支装备美国控制的核武器的多国舰队,以换取法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合作。美国设想,由上述几支力量合并组成名义上隶属北约,实际上由美国控制的“多

边核力量”,其实质仍是诱使英法放弃独立核计划。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拒绝了美国的计划。宣布拒绝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同时,拒绝接受拿骚协议,反对“多边核力量”,坚持法国独立核力量。后来美国不得不放弃“多边核力量计划”。

8. 穆斯林世界

【答案】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二、简答题

9.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批准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签署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批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①英国反对关于货币联盟政府间会议的决议,其余11国签署。

②《欧洲政治联盟条约》对英国作了让步,删去了草案中建立“欧洲联盟”的提法,而将建立“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确定为基本目标。因为条约涉及的多是有关国家主权等敏感问题,各国在认识上分歧较大,故其中的许多共同政策只提出了日标,而无实施步骤。

③因英国坚决反对共同社会政策,其余11国签订。由于英国反对,条约附件中有两项特别议案涉及社会政策,签字国家保证推动社会欧洲发展,促进就业。1992年,丹麦选民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马约”。法国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英国推迟全民公决。此后,丹麦政府通过谈判,在防务政策、欧元、难民和移民政策,以及欧盟公民身份等问题上获得让步。1993年,丹麦选民在举行的第二次公投中通过了该条约。

④马约原定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由于1992年6月丹麦的全民公决否决了马约,英国宣布在丹麦于次年举行第二次公民投票之前,它不会将条约提交议会批准,德国议会也要等到宪法法院作出裁决后,才能对条约进行讨论,因此,马约陷入了批准危机,其生效时间不得不推迟。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的意义①这一条约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目标是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政治联盟条约》是一个重大飞跃,其目标是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马约”的出台使得欧共体的发展更加清晰和完整,欧共体的共同价值或利益或观念——统一欧洲,终于在经历了煤钢联营——共同市场——单一市场后,走上了政治一体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