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答案】(1)中国未来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①第一阶段一一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a. 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在21世纪的20-30年里仍将以采用生物、化学技术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生产率。

b. 对于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采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同时,可有步骤、有选择地发展劳动节约型技术,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第二阶段一一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

21世纪20-3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开始由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并举,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2. 你认为土地在农业的地位如何?

【答案】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生存空间,土地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 作为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人的劳动只有同合并于土地的自然力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财富。因此,没有土地,人们就不可能生存和进行任何生产活动。

(1)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植物生产对十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2)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具有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3. 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答案】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到:

(1)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①硬件建设首先要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

②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Web 数据库。

(2)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①服务主体社会化

要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建模式。在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业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进程。

②服务内容多元化

信息经济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因此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更容易走向商业化。

③服务载体多样化

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载体、重视传统的信息服务载体,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网、乡村黑板报、各类农业报刊等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农业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

①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要退出微观走向宏观,并在宏观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组织落实信息服务任务,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②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内容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要发挥协调职能,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

③发挥政府的人员培训职能

农业信息化人员培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a. 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

b. 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c. 对农民的培训。

④发挥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法规环境。其作用是抑制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保护知识产权,实现规范服务和管理,以及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骗农的假信息,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4. 你认为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是什么?

【答案】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1)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

(2)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

的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的集体农场较少,家庭农场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取消集体农场,采用家庭经营的组织方式后生产率提高。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而且优越于按其他劳动组合模式建立的农业生产组织。日前,集体农场在世界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几乎不存在,那些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集体农场的建立常常是非自愿的,而且其生存也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各种补贴。研究表明集体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5. 中国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历程有哪些? 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案】(1)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

在农村土地改革刚刚完成以后,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农业生产互助组

a. 特点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互助合作组织的初级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经营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互相交换中使用,因数量和质量不等不能完全相抵的部分,根据当地的社会工资或当地的习惯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补足

c. 分配制度

产品归农户自己所有。

②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

a. 特点

土地私有,耕畜农具大部分也是私有的,但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交给合作社统一使用,实行有计划的经营,产品统一分配。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由合作社集中掌握、统一使用。

c. 分配制度

分配给社员的收入,一部分按入社时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取得股份分红,一部分按社员投入的劳动多少取得报酬,也就是说,在分配上采取了按资按劳相结合的形式。

③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a. 特点

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共同占有,但不是采取自愿的原则,社员完全失去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听命于领导者的统一安排,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高级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集中统一经营为特征的产权结构和组织制度安排,农户除保留少量的自留地的使用权外,土地和生产资料完全实行集体化,农户基本失去了私有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