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764农业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哪此?

【答案】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

(1)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不稳定性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2)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沦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工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要高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程度。随着农业生产资本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则相对上升。在贸易中,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丧失。在市场竞争中,农产品处于劣势,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比较优势丧失,资源将流入其他产业。土地自由流动有限,绝大多数土地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外基本别无它用,政府对农业用地的非农化进行严格的控制,当农民的主要或全部收入来自农业时,需要政府保护。政府因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存对农业采取保护措施。

(3)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解剖日本农业保护问题时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理论。

一战前处于“食品问题”阶段,农业政策重点在于保障国内食品的充足供给和榨取农业剩余以保障工业发展。

一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处于“农业贫困问题”阶段,日本政府只是对农业提供了有限的保护,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作机会、低吸贷款、财政补贴等。

20世纪60年代至今处于“农业结构调整问题”阶段,农业政策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差距。

(4)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用政治市场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向农业征税而工业化国家倾向于支持农业。

①贫困国家最主要的经济目标是工业化,需要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保护政策的本质是让生活在城市的少数人来支持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人,不会走得很远。

②工业化国家工业发达,需要巩固农业。只有当预算成本太高时,工业化国家政府才开始抵制对支持的请求; 则政部、农业部参与农业保护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最常见的外部政治压力和主要制约是公共预算; 政客和官僚倾向于选择只需很低的直接预算成本的政策。

③经济发展早期,国家需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各阶层倾向于注重工业。从民族主义或防御的理由出发而产生建立一个更“平衡”的,而不是更特殊的更工业化的经济愿望,使工业保护政策得到广泛的支持。

④经济发展后,农产品不能获得较高价格的机会成本会提高,采取农业保护政策。食品进口

国可能采取进口控制的手段扶持农业; 农业保持比较优势的国家,采取直接补贴或提高国内消费者价格的手段来支持农业; 在食品自我生产不足的发达国家,若考虑本国食品安全则会降低农业保护的政治成本。

2. 农业资金的内涵与特性是什么?

【答案】(1)农业资金的含义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2)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①农业中资金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由于农业生产受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限制,农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要比工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慢得多。

②农业中资金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因而农业中资金的运动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业资金在投放和回收的时间上很不平衡,而且投放与回收时间不一致。

③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不仅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还受自然条件变化和年成丰歉的很大影响,农业资金利用的效益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④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又是重新加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并且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用途。这部分农产品可能留作农户自身消费,而不经过流通转化为货币。

⑤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投资不仅会产生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转变为投资者所有,而社会和生态效益却具有外部性,对此市场和价格机制失灵。

3. 分析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

①粮食安全的范围

粮食的宏观供给能力及稳定性; 家庭对食物的获取能力与居民营养水平;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安全性。

②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粮食安全涵盖了以下三个层面:粮食是食品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食物保障目标中,往往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最低要求。在全世界粮食安全状况逐步

好转的情况下,各国逐步将追求粮食安全的目标转向食品安全。

(2)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

①食品质量的定义

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满足消费者明确的或者隐含的需要的特性。食品质量的高低指食品满足使用标准或要求的程度。

②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食品安全仅仅是食品质量中的安全特性,从属于食品质量的范畴。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质量的前提。由于食品质量的范畴要远大于食品安全的范畴,食品生产商在追求食品某‘品质时,可能以安全性为代价。

③食品质量的意义

对政府来说,其关注的食品质量对象主要限于安全特性。

对于企业来说,在实施质量管理、努力提高食品质量水平的同时,首先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3)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的关系:食品营养是食品供给的终极日标。食品营养素的缺乏和食品安全之间密切相关,食品供给不足、不安全食品的供给或膳食的不平衡均可能产生食品营养问题。食物成分的摄入量水平就决定了这种营养成分的安全界限,食品中某种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入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4)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①食品卫生的定义

食品卫生是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中国食品卫生定义为防止食品在生产、收获、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被有害物质污染,使食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②食品卫生的范围

从中国《食品卫生法》的实际应用范畴看,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养殖环节的安全。 从产品的质量标签看,食品的卫生指标是指除感官与理化指标之外的微生物指标。

③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中国的食品卫生无论从界定的环节还是覆盖的质量范围,都远远低于食品安全的范畴。

4.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可把农业技术归纳为三种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①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定义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②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