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斯梅尔赛关十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答案】在1963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梅尔塞试图对集合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1)环境条件
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例如,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就不能产生,因此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等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出现的地方。
(2)结构性压力
这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
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足以引发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线”。诱发因素的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己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
这是在以上各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这一工作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
(6)社会控制能力
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控制如果十分强大有力,就可阻止集合行为的发生; 如果软弱无力,或者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为了防止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协商对话方式来疏导群体中的一些不满情绪。
2. 社会制度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其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家庭
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由于婚姻、血缘或认领关系而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成员长期在
一起共同生活,存在紧密的经济关系和特殊的情感交往。作为社会制度,家庭主要强调的是家庭成员的结合法则和活动规定,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家庭关系和家庭活动的规范体系。广义的家庭制度包括:①婚姻制度:②生育制度; ③狭义的家庭制度。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性需求的满足与规范; ②种族的延续; ③社会化; ④情感的温暖; ⑤经济的合作。
(2)经济
①经济制度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化体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整个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制度。它有以下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a. 分工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条件;
b. 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c. 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d. 契约是经济制度的保障手段。
②因为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产权的不同,将经济制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 私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b. 公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c. 混合经济制度。
(3)政治
政治就像毛细血管一般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根本上影响着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权力分析的三种模式包括:①传统的利益一冲突模式; ②权威一合法化模式; ③生产一运作模式。权威的三种类型包括:①传统型权威; ②卡里斯马(charismatic )权威; ③法理型权威。三种政权形式包括:①威权主义政权; ②集权主义(也译“极权主义”)政权; ③民主政权。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三种范式有:①集权主义范式; ②多元主义范式; ③新制度主义范式。
(4)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的影响甚为深远。它既是公民社会化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四种显功能包括:①人格塑造; ②文化传播; ③筛选; ④革新。教育还有某些潜功能,比如,学校发挥着看护孩子的功能,从而解除了家长照看孩子的负担; 学校的封闭建制使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学生亚文化; 等等。
从冲突的角度来看教育,对现代人来说,追求平等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而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实现平等的手段,又是强化不平等的渠道。说它有助于平等,是因为无论家庭背景的差距有多大,国家都为人们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同等机会; 说它有助于不平等,是因为教育承认受教育者在学习能力和效果上的不平等,并把这种小平等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机会,进而与社会阶层的小平等地位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像家庭背景这种先天的不平等因素也会因为高等教育的昂贵学费而影响到孩子进行深造的机会。
3. 社会越轨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答案】(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兔的。
(2)社会越轨的类型
①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的标新立异、着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4. 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 控制刚度; 控制网络致密度。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只个标准(或称二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5. 简述社区的类型。
【答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社区类型。研究者对社区做考察一般有纵向和横向两种角度。
(1)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据此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
①传统社区。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所谓传统,多指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日前这类社区在发达国家己不多见。
②发展中社区。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我国的许多集镇和乡村都属于这类社区。
③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表现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活动穿梭往返于城乡之间,乡村生活十分方便,水平甚至高于城市。这类社区主要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主要的社区形式是发展中社区,这与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的现状是一致的。
(2)社区分类的第二种角度的考察是横向划分,它注重的是空间的特征。空间的取向可分为空间性的与非空间性的两种。前者是指社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特征,其中又包括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