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答案】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主要包括:
(1)网络互动的超时一空性
数字网络使人们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即时互动,使人们身体“缺场”的交往取代了身体“在场”的交往; 还为人们实现非即时性、非在场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即在网络中互动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对方发出的互动信息做出互动反应。
(2)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在网络空间中,成员的身份可以是匿名的,不仅交往以符号为中介,而且网民可以把自身化为符号,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虚拟社区的标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现实身份的区隔。网络互动的匿名性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与限制,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
(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
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匿名性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使得人们有可能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平等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共同参与社区主题设定、社区内容的充实以及社区规则的制定。网络社会互动的自山、平等、自治的特点与环境,也有助于促进成员为社区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2. 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力一向。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
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3. 简析齐美尔(GeorgSimmel )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答案】齐美尔是主张“形式社会学”的,他致力于“基本社会过程形式”的研究,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过程形式自然在研究的范围之内。齐美尔对人们之间的冲突究竟是出于妒忌、贪婪还是仇恨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对冲突的动机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冲突的形式和冲突的功能。
(1)对冲突的类型的研究。
齐美尔认为,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冲突的现实性来看,可以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现实的冲突是为了解决问题,非现实的冲突是为了发泄情绪。齐美尔将冲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群体内部的冲突,如群体内部的不合、仇视或派别、宗派斗争; 第二,群体之间的冲突,即战争; 第三,诉讼,即在法律范围内的以及通过法律、法庭解决的冲突; 第四,非人格的思想冲突,与人们因争夺某些物质、获取占有权而发生的冲突相比,思想、观念上的冲突更为冷酷无情。
(2)对冲突的功能的论述。
首先,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齐美尔认为,在不断分化、日益复杂的社会里,群体的数目不断增长,以理性为标准的群体构成取代了以感情为标准的群体构成。当一个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为了一致对外的需要,能促进群体内部的结合,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可以促进各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一定界限,因而有利于保持整个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平衡,使社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和整合。其次,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齐美尔认为,鉴于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是随时存在的,因此,冲突的发生和表现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或缓解敌对情况,如同病人只有在病症显现之后,才有可能治愈一样。在充满矛盾和敌对情绪的情况下,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反面的观点和情绪如果表现出来,可以使持有这种观点和怀有敌对情绪的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总之,齐美尔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的转折。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肯定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中辩证因素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次世界人战之后,随着西方社会多种矛盾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逐步激化,冲突理论己成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现代冲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直接吸收了齐美尔的有关思想。
4. 简述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
【答案】我国社会政策现状的特点主要包括:
(1)从属性
相对于经济政策而言,社会政策依然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而实施的。由于对社会政策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我国目前的社会
公平问题变得比较突出。
(2)不完整性
①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的分类
补偿性社会政策主要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以及其他各种基本权利的保护政策,这类社会政策旨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
发展性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有关增加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机会、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以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的政策,这类政策旨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保证其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必要的素质。
②原因
a. 和补偿性社会政策相比,发展性社会政策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补偿性政策往往更受到重视,而发展性政策往往被弃置一旁,或根本就未加考虑。
b. 上述两类社会政策内部,都存在着各种缺陷,需要加以补充、充实、改革和完善。
(3)不平衡性
①原因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的影响,我国日前的社会政策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区别对待的问题,对农村户口的居民仍实行和城市居民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
②现状
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社会学家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分类: a. 补缺型(或称剩余型或残余型),是指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只有在其他通常的渠道如家庭和市场不能维持时,才应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实际是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
b. 制度型,(又称普遍型)是将社会福利服务当作工业社会一种正常的功能,以提供制度化的、针对全体人民的普遍福利为职志。
就我国城乡福利制度的类型来看,它实际上是制度型(针对城市居民)与剩余型(针对农村居民)并存。
(4)不稳定性
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尚存在法制化程度低、制度化程度低、不稳定的问题。
①主观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不能通过立法的途径加以明确,而政府权力又弱化,其推行的阻力大大增加。阴力一大,政府便变通政策,其结果是使政策难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②客观上,我国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旧体制迅速瓦解,新问题层出不穷,又受到人口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些都对社会政策的决策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5)低效性
①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②我国目前的社会政策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或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管理和执行,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这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有的目标人群成员获得了重复支持,有的却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