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 12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24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36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48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1)集体行为的含义
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集体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
①聚众,是指由于共同的关注和兴趣而临时聚集在某个地点的一大群人。
②群众,是指虽然有共同的关注和兴趣,却分散在不同地点,相互之间虽然不存在互动,其行为在时间上和形式上却具有较高一致性的一大群人。
③公众,是指在分散在不同地点、不存在面对面互动,却出于对某个话题的共同兴趣和讨论而被吸引到一起的一大群人。
2. 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 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
【答案】(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
①基本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 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b. 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
①家庭
a.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b. 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人的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c.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②学校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点包括:
a.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学校中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学校的社会化具有系统性,它不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b.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③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地方,包括:
a. 活动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儿童可以独立、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b. 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这些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兴趣爱好等。④工作单位
a. 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b.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⑤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3. 作为社区研究方法之一的“民族志方法”有什么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
【答案】(1)“民族志方法”的优点
,“民族志方法”强调研究者长期参与到一个特定的小地方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主客互动获得
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出解释。从宏观层面讲,它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2)“民族志力法”的局限性
“民族志方法”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受制十研究者自身文化的影响,从旁的短期直接观察有时并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研究课题。
4. 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答案】(1)经济体制转轨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特殊问题。
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变化构成研究我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背景。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实质是变革原
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关系,因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2)考察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变化,必须充分关注以下特点:
①我国的经济转轨是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形成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体制”。“混合体制”意味着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
②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因此权力阶层可能具有双重身份一一既是市场规律的制定者和市场活动
,即的主体,又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取向的行动者。“经济市场化”很可能伴生出“政治市场化”
财富和权力有可能相互交易。
③“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度等在很人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④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
,,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5. 简述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
【答案】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有:
(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价值。
(2)技术的有限性
这里既指技术种类的有限性,又指技术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术开发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