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春风的新兴群体,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和现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30余年的发展中,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从始至终却面临着身份的尴尬,难以真正作为“市民”融入城市,也更不可能再回到“农民”的原始身份,现实的壁垒及城市社会认同的缺乏,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工充满了“漂泊感”。
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中介载体”,通过其所承载的内容反作用于受众,唤起受众的的记忆、情感并直接作用于社会认同。在这个“中介化”的过程中,电视剧作为电视文化的典型样本,通过其叙事逻辑、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塑造等方面对受众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这样一来不仅推动了电视剧产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整合形塑了受众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在与受众持续化互动的过程中,电视剧开始扮演传播和影响受众思想、价值观念的关键角色,建构着受众的身份认同。
农民工电视剧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以城市为主要叙事背景,通过描绘农民工进城后农民工之间以及农民工和市民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生活、情感上的互动来展现农民工进城的生存际遇。但实际上,农民工电视剧在反映农民工进城的遭遇时,更多的是从体制和文化等宏观的社会资本层面,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体验等微观视角将城乡差别、农民工进城的各种不适应、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等种种城乡距离具象而深刻地展现在受众的眼前。农民工电视剧作为影响制造、意义生产、社会建构的工具用影像建构了社会现实,于此包括农民工和传统城市居民在内的受众进一步认识到“农民工是一种怎样的形象”,作为受众的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清晰地感知并加剧了“我是农民工”的意识,而传统城市居民也因此洞察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关系,进而强化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距离。
本文主要选取了农民工电视剧三个发展高潮时期的七部代表作品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包括《外来妹》、《山城棒棒军 》、《生存之民工》、《城市的星空》、《都市外乡人》、《小麦进城》、《春草》。结合身份认同,从社会文化、体制制度、经济境况、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体验五个维度分析农民工电视剧中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呈现。本文摒弃农民工电视剧研究中单个个案的研究方式,放弃“大众传播”的表述上升到社会学的视野,更多的使用“传播社会学”的逻辑来考察农民工电视剧作为大众媒介对现实中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塑造、渗透和影响,期望通过揭示农民工电视剧对现实中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固化,树立正确的传播观,让电视等大众媒介成为凝聚认同的向心力,增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身份认同。
本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阐释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其次对研究的着眼点和目的意义进行概述,而后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农民工电视剧的研究现状、大众媒介对农民工身份认同构建的研究现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条分缕析,最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思路、方法、样本。第二章是农民工与大众传播,指出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特殊产物,并对农民工的出现及其特点做出描述和分析,然后揭示出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核心,点出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即解决农民工身份认同、让其更好的融入城市对社会发展以及农民工自身而言意义重大。最后论述电视传播与农民工身份认同,梳理农民工电视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点出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在身份认同构建中所起的作用。第三章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分析农民工电视剧的样本,提炼出农民工电视剧呈现的以城市文化和规则为核心的叙事、制度壁垒的逃避和吊诡再现、经济困境的直白冲撞、社会资本再现的固化和异化、社会体验的被剥夺感,合力构建了作为受众的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第四章分析了农民工电视剧对客观真实的虚拟再现,指出农民工电视剧何以构建农民工身份认同,提出电视作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一步到位解决认同进程中的制度问题、文化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大众化、图像化的传播,有效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再生产,力求在新的框架中凝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