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外部性?

【答案】(1)外部性的含义

这是指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或消费过程中,买卖双方的经济交易中产生的但是不由双方而由他人承担的外溢成本或外溢收益。在现实经济中,存在许多外溢现象。个人或厂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或给他人带来收益或损害,却没有得到相应报酬或支付赔偿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外部性,或外部效应。

(2)外部性的类型

①按照影响的范围划分,外部性可分为消费外部效应和生产外部效应。

②根据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和“负的”两种。

(3)外部性的影响

①外部性本质上是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

②按照影响的范围划分,外部性可分为消费外部效应和生产外部效应。

③根据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和“负的”两种。

④一旦存在外部性,市场就不会带来社会效率。

2. 什么是公共物品?

【答案】(1)公共物品的含义

既无排他性又无竞用性。其特征是,一个人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从享用它中得到的效用,并且不能排除他人的享用。

(2)纯粹的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消费的非竞用性、非排他胜。

①非竞用性

这是指一个人消费一种商品不一定就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或者说,在不需要增加该商品的提供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对它的消费。如灯塔、不拥挤的公路、没有坐满的剧院、广播电视信号等。观看电视节目。

②非排他胜

这是指即使一个人没有付费,也不会被排除在一种商品的消费范围之外。国家提供的国防不可能将一些公民排除在外。

3. 从新闻的“语言多样化”到整个传媒业的“语法革命”,中国传媒业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轨迹? 试列举这一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并归纳事件背后的基本逻辑,剖析当前我国传媒业面临的深刻转型。

【答案】(1)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梳理

101981年前后,“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②1991年前后,“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301993年,“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④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人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⑤2003年,“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③“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⑦2008年,“藏独事件”、“奥运火炬接力”、“地震大考”以及胡锦涛与网民在线聊天:新媒介的主流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过去近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迄今为止,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产业化手段的引入方面起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效果。改变既往“舆论一律”的单极化倾向,建立多元和谐、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就成为新的媒介“语法”规则。

(2)现阶段我国传媒业面临的深刻转型

①增量改革。过去近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迄今为止,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

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产业化手段的引入方面起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效果。

②语法革命。语法革命的社会依据和产业要求。

a. 社会发展目标从解决“吃饭”问题转变为解决“说话”问题,改变既往“舆论一律”的单极化倾向,建立多元和谐、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就成为新的媒介“语法”规则应当致力于实现的情境和目标之一。

b. 传播领域的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的传授关系、运营法则、市场边界和介质壁垒。应对这种“微内容”、“微价值”通过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聚合平台的崛起所导致的社会生态的“去中心化”格局、传媒生态的“碎片化”格局等等,都是体现其价值构建的重中之重。

c. 媒介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现象的误区在于,人们往往按照传统的方式在逻辑的简单延长线上使用和配置资源,而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统合资源、运作模式所依据的“语法”规则

的深层改变。

现阶段传媒发展的逻辑告诉我们,传媒市场的竞争绝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同时也是技术的竞争、渠道与表现形式的竞争、游戏规则的竞争、整合机制的竞争以及运营模式的竞争。特别是当内容质量的提升在现有的制度框架范围内难以获得上行空间,或者内容要素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度有所降低的情况下,载体要素、规则要素的优化整合与运作模式创新就变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在媒介产品的三个要素的运营整合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突出表现都有可能成为产品制胜的法宝,自然,三者的系统整合所创造的合力则更有机会成就一个成功的媒介品牌。

4. 媒介产业中存在哪些市场结构?

【答案】美国学者阿尔巴朗认为,垄断、断在媒介市场中也相当普遍。

阿兰·阿尔巴朗曾根据美国的情况,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是大众媒介产业中常见的市场类型。其中,双头垄对媒介产业的市场结构作了分类,见表8-30表8-3美国媒介产业的市场结构袭断竟争寡头电视网电影录r , 垄断有线电视系统报纸(在大多数市场)书一仁心到一头无线电)’播

另外,对许多媒介产业类型而言,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双重市场结构”,即有限的几个寡头(3-5个)控制市场份额的75-90,而许多小的企业在另一层面上争夺着剩下的很少的份额。

5. 请解释超级明星的高收入现象。

【答案】相对其他普遍工作而言,超级明星这一职业对人先天条件的要求如此苛刻(譬如漂亮),以至于有可能成为超级明星的人并不多。所以,超级明星总是供不应求,甚至在某一点上,超级明星的供给达到极限(表现为供给盐线变为垂直),工资收入自然也就高起来了。

(1)明星们拿到的工资很大一部分是经济租金。

①经济租金是从事某份工作所获得的收入超过除此工作之外最好工作所得收入的部分。②假定某著名电影明星年收入100万元,如果不做演员,他可从自己所能从事的其他劳动中拿到的最高工资为50万元/年,那么该电影明星的经济租金便为50万元。

(2)级明星现象(极受关注、高收人等)还与传媒市场的两个特点密切相关:

①传媒市场上每位消费者都希望消费最优秀(或最受欢迎)的生产者所提供的物品; (2)传媒市场上最优秀(或最受欢迎)的生产者所提供的物品可以相对便宜地卖给消费者。

②传媒产品特点之一是高生产/复制成本率,亦即“第一份”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复制成本,生产出第一份电影拷贝花去1亿元,但复制一份拷贝的成本可能不到1元,将1亿元成本分摊在无数拷贝上,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就会很便宜,普通人支付得起。

(3)传媒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需求亦助长了明星的产生及明星的高收入。消费者口味千变万化,媒体产品的市场风险难以预料。面对如此高的风险,投资者降低风险的一种选择是根据工作人员以往表现和声望来决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