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沧浪诗话》

【答案】《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2.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3.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

度统一。

二、简答题

5. 简述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价值。

【答案】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1)主要内容

谢赫的“六法”指的是:

①“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②“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③“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象形是对应物的要求。表明谢赫要求画家能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④“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⑥“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把模写作为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2)理论价值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六法”被前人赞为“千载不易”、“万古不移”,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而“气韵生动”的影响尤为重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也位。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三、论述题

6. 李渔戏剧理论。

【答案】李渔戏剧理论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审虚实

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李渔所说的“审虚实”,就是从如何对待不同题材作品的虚构和真实出发,要求作家认真重视和正确解决戏剧创作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李渔认为,戏剧创作中的题材内容有虚有实,“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2)戒讽刺、戒荒唐

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作客观描写,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消遣之用。为此他特别提出“戒讽刺”和“戒荒唐”的问题。文学创作应当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不能只是表现个人褊狭情绪。因此文学创作从内容上说必须符合“人情物理”,而不能任凭作者按照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去写些荒唐可笑而没有任何现实生活根据的内容。

(3)脱窠臼

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这主要表现在“脱窠曰”一节中。他认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从这种追求变革、创新的思想出发,李渔不但强调各人应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认为就某一个人来说,他的创作也应该不断有新的变化,他说:“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白;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4)立主脑

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这集中表现在“立主脑”和“减头绪”两节中。“立主脑”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二是指与这个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减头绪”和“立主脑”密切相关,一部戏剧作品必须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主要矛盾冲突,其他次要矛盾冲突要为突出主要矛盾冲突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

(5)密针线

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李渔提出的“密针线”即是指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应乎情理,符合于生活本身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