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音乐801专业课[专业硕士]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诗界革命

【答案】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2. 妙有

【答案】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3. 陆机《文赋》

【答案】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4. 诗话

【答案】诗话是对诗歌及诗人、流派等有关问题进行评论、考索、订正的一类著述。最早得名于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早期诗话多记录诗人轶事,或以资闲谈。随着理论批评的开展,诗话体制亦渐趋严正,笔记特点淡化而理论色彩加强,往往要言不烦,短小精焊,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基本样式。

二、简答题

5. 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案】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 形成于文本。

三、论述题

6. 何谓“评点”?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评点”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①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

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会感到好像有一位非常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在随着读者阅读逐字逐句逐段逐回地进行讲解,使读者对作品思想和艺术都能有清楚、透彻的了解。托名袁宏道所写《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认为李卓吾小说评点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这首先决定于评点者的水平,但也和这种方法有密切关系。由于评点者是在对全书有总体把握、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来评论其中的某一部分的,所以能揭示出这具体的片断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善于看出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中的意义和特点,而这些在读者一般的阅读过程中是常常容易忽略掉的。

②评点形式多样化

评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一两个字来提示其思想意义或艺术特征,例如“画”、“妙”、“真”、“趣”、“如画”、“传神”、“奇文”、“活写”等等。有的则可大段发挥其中的深层含意,如金圣叹评武松打虎,联系赵松雪画马、苏轼画雁诗论“无人态”,来说明此段文字在艺术描写上和诗画

艺术美学传统之间的联系。

③评点方法灵活

评点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或是眉批,或是行间夹批,或是插入行文中间评述,或是回前总评,或是回后总评,乃至全书总评,均可视评论内容多少和如何更有利于发挥评点效果而自由选择。评点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进程,一步步地揭示出作者创作目的和艺术表现方法的,使你对任何一个细节描写、任何一句话,都不会轻轻放过,即“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它还可以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前后描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比较;了解作者有意布下的伏线,及其对后面描写所起的作用。

④评点采取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

评点方式所具有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评点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都是密切联系创作实际的,都有具体创作实例作为根据,而不是泛泛空论。当然评点这种方式也有它本身形式所带来的缺点,它往往受一部作品或作品中某一部分的限制,不能从理论上进一步展开,作比较深入的全面、系统分析,有时显得很零碎。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必须把评点、序跋、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否则就不能反映小说理论批评的全貌。

总之,“评点”滥觞于南宋,兴盛于明清时期,关于史籍、散文、诗、词、小说、戏曲等的评点,十分普遍,如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还有许多诗词的评点等。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