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我国农村改革十八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农业正在向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迈进。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久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经营制度和组织方式上有新的变革。作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最早在1992年由山东潍坊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来的。至今,理论界对这一提法仍有异议,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阐释。本文从分析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背景入手,界定了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科学涵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并且考察了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接着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模式、整体水平和存在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在90年代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形成,但农业产业化的较早雏形却是在80 年代中后期就出现了。 第二部分,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及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济体制。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把农业产业当作一个产业体系来经营,就是发展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农业产业化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首先,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民引入市场的客观需要;其二,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发展壮大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其三,农业产业化是科技兴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已基本成熟,农业产业化不仅我国发达地区能够推行,而且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也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尽管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同,模式各异,但异曲同工,所走的都是产业化发展之路。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按现代化程度和产业化档次的高低,作者把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分成了三种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法国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运作机制。总结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四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概括起来说,全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作者分析了这四种模式的特征及适用性。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在探索阶段,产业化水平还相当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中加以解决。 第五部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配套联动,整体推进。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建设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和规范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保护和支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