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聊城大学文学院807综合考试(现代汉语与评论写作)之现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对轻声的知识做全而简要的介绍
【答案】(1)轻声的含义
轻声是音节中常常失去原有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较短的调子,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2)轻声的性质
轻声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强。它的音高也有一些区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
(3)变读轻声的规律
①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读轻声。
②部分重叠词的后一音节读轻声。
③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 的第二音节读轻声。
④构词后缀“子、头、们”等读轻声。
⑤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读轻声。
⑥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读轻声。
⑦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如“伙计、喷嚏、咳嗽”等。
⑧词语里第二个音节一律读轻声,如“黑不溜秋、傻不愣登、糊里糊涂、啰里啰嗦”等。 (4)轻声的作用
①区别词义
例如“孙子”这个词,读轻声时指儿子的儿子,“子”是虚语素; 不读轻声时是人名,“子”在古代表示对人的敬称,不是虚语素。
②区分词性
例如“大意”这个词,读轻声时是“疏忽”的意思,是形容词; 不读轻声时是“主要的意思”,是名词。
2. 普通话连读变调有哪些规律?
【答案】普通话的连续变调是指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的现象。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以下情况中的变调规律如下: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例如:
214+214——35+214水果了解领导
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捧起等等讲讲想起
b.214+轻声—21+轻声:姐姐嫂子毯子奶奶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十35+214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
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十21+35十214。
例如:
彼此/友好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
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2)“一. 不”的变调
“一. 不”的变调也是普通话中较为常见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
“一”念阴平(55), “不”念去声(51)。
例如:
不偏不!
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
例如:一样一向一定一块儿不怕不够不看不像
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 “不”仍读去声(51)。
例如: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
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
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的中间,读轻声。
例如:想一想拖一拖管一管谈一谈
来不来肯不肯找不找开不开
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
例如:
做不好来不了
(3)“七. 八”的变调
“七. 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
例如: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
七天七成七亩八支八篮八两(仍念55)
3. 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 哪些只适宜于放在主语前? 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 ...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似的蓬蓬勃勃。 ...........
⑧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
⑨你不妨对他直说。 ......
⑩我从年轻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祖国。 ....
【答案】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处所、范围,可以移到主语后。只是状语比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达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状语“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到主语后。状语“已经”也是表时间的,不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不能移到主语前。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句子结构的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