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810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行政复议法,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基本程序。
【答案】我国行政复议的基本程序是:
(1)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复议申请是指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复议机关提出要求撤销或变更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请求。
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依法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对申请书进行审查并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
(2)行政复议审理
(3)行政复议的决定
①维持决定
维持决定是指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复议机关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和内容适当的,应当依法作出维持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
②履行决定
履行决定是指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的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它主要适用于如下两种情况:
a. 被申请的行政主体拒不履行法定职责;
b. 被申请人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③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
④驳回复议申请决定
⑤赔偿决定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行政复议机关经审查,如认为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予赔偿的,应在作出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时,同时作出责令被申请人依法给予申请人赔偿的决定。
⑥对行政规定的处理决定
a. 行政相对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有关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抽象行政行为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b. 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该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60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c. 处理期间,复议机关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2. 简述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案】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行政诉讼权利和行政诉讼义务的承担者,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最基本的要素。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
(1)法院。法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拥有指挥权、审理权和裁判权,它的行为对于诉讼程序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起决定性作用。
(2)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诉讼地位相同的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等。
(3)行政诉讼的其他参与人。行政诉讼的其他参与人指行政诉讼参加人之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
3.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由哪些步骤构成?
【答案】行政强制执行是指个人、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有法律、法规规定具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规定,如果是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一般须经过下列程序:
(1)调查。在作出强制执行的决定前,必须认真进行调查,查清个人、组织是否有不执行义务的故意。根据调查情况,主管行政机关再作是否行政强制执行的决定。
(2)审查。为防止损害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执行决定必须经主管领导或上级行政机关审查。
(3)通知和告诫。在正式强制执行以前,为使法定义务人有再一次卞动履行义务的机会,应该发出通知和告诫,最后确定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时间,这样做,体现了强制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执行。法定义务人在限定时间内仍不履行义务,行政机关就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属于代执行的,执行费用由法定义务人承担。
4. 简述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指其具体行政行为被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指控违法侵犯其合法权益,并由行政复议机关通知参加行政复议的行政主体。
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被申请人主要有以下情形:
(1)申请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直接申请复议的,该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2)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申请人。
(3)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行政复议,该组织是被申请人。
(4)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行政复议的,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5)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申请人。
(6)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共同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共同被申请人。行政机关与其他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7)下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
(8)行政机关设立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对外以自己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5. 简述判例法中法律原则对法律规则的作用。
【答案】在判例法中法律原则对法律规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法律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强化法律规则的调控能力。
(2)法律原则指导法律规则的解释和法律规则推理。
(3)法律原则是确定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范围的依据,可以防止由于适用不合理的法律规则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6. 简述行政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
【答案】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以不产生法律约束力,而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须具备如下构成要件:
(1)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行政主体是指具有独立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不具有独立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不能实施行政事实行为。
(2)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实施的行为,这一标准将行政主体通过非行政职权实施的行为排除在一般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之外。
(3)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行为结果不能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7. 依职权行为与依申请行为的异同。
【答案】(1)依职权行为与依申请行为的概念
依职权行政行为,或称主动性行政行为、积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其所具有的法定行政职权即可直接作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作为启动前提条件的行政行为。
依申请行政行为,或称被动性行政行为、消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相对人申请的条件下方能作出,没有相对人的申请,行政主体便不能主动作出的行政行为。
(2)依职权行为与依申请行为的相同点
两者都是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相对人和特定事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都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