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的毒性和雌激素效应

关键词:中华大蟾蜍,杀虫剂,发育,毒性,雌激素效应

  摘要

  三氯杀螨醇是现代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有机氯杀虫剂之一,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环境中的暴露对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有毒性和雌激素效应,而对两栖类的这些效应迄今尚未见实验性的报道。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不同海拔的多种生境中,除冬眠和繁殖期在水中生活外,一般多在农阳、果园、菜地、草丛、林下、居民点周围等潮湿地方栖息,其食性广、食量大,是农牧业区许多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本文以中华大蟾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氯杀螨醇对其幼体和成体的急性毒性和雌激素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旨在进一步积累三氯杀螨醇对两栖动物毒性和雌激素效应的实验证据,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人类食品的安全提供基础资料。   实验用中华大蟾蜍成体购自西安市长安区斗门实验动物养殖厂,蝌蚪采集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首先分别选取体重55-115g的健康成体80只、18-22日龄的蝌蚪300只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再分别选取体重65-85g的健康成体28只、25日龄的蝌蚪160只进行雌激素效应实验。雌激素效应实验分别用5个和7个梯度浓度的三氯杀螨醇处理成体和蝌蚪,同时用任氏液和雌二醇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和雌激素对照组,主要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统计了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成体和蝌蚪性腺组织结构以及睾酮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及其讨论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   1.在15-25℃、染毒48h后,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成体的雄性和雌性的绝对致死浓度(LC_100)分别为300mg.kg~-1和400mg.kg~-1,最大耐受浓度(LC_0)分别为100mg.kg~-1和12Omg.kg~-1,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61.27±19.34mgkg~-1和188.51±2O.93mg.kg~-1。说明中华大蟾蜍雄性成体对三氯杀螨醇的耐受性比雌性差。   2.在1 2-1 8℃和1 8-2 5℃、染毒48h后,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LC_100分别为15.0mg.1~-1和3.5mg.1~-1,LC_0分别为5.0mg.1~-1和1.0mg.1~-1,LC_50分别为8.64±O.97mg.1~-1和2.45±0.28mg.1~-1。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加重。   3.一定浓度的三氯杀螨醇可导致部分中华大蟾蜍蝌蚪出现畸形和发育进程明显滞后;而且,0.016、0.04、0.08、O.16mg.1~-1三氯杀螨醇处理组的雌性个体数量多,雄性个体数量少。   4.一定浓度的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成体卵母细胞的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导致卵泡出现不同程度的闭锁,说明三氯杀螨醇可能对蟾蜍成体卵母细胞的发育有毒理作用。而且,一定浓度的三氯杀螨醇对卵母细胞内睾酮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也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具有雌激素或抗雄激素效应的结果。   5.一定浓度的三氯杀螨醇使中华大蟾蜍成体的生精小管、生精细胞、间质细胞的结构萎缩和精子的数量减少,而且随着其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此外,三氯杀螨醇还使成体精巢中睾酮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均有所减弱,其中以睾酮表达的减弱程度更为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三氯杀螨醇导致了中华大蟾蜍成体精巢机能的减退,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抑制了睾酮的表达。   6.一定浓度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幼体卵巢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卵母细胞的胞核结构出现萎缩等异常现象,可能打乱了卵母细胞的正常发育秩序。而且,三氯杀螨醇对睾酮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睾酮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说明三氯杀螨醇可能主要是通过直接抑制睾酮的表达来实现其雌激素效应的。   7.一定浓度三氯杀螨醇可导致中华大蟾蜍幼体的生精小管和间质细胞结构发生变化,其影响也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加大。经三氯杀螨醇处理后睾酮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均有所减弱,其中以睾酮表达减弱的程度更明显一些,再次说明三氯杀螨醇的雌激素效应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抑制了睾酮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