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强迫型人格障碍
【答案】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特征。此类病人还易于出现强迫症、抑郁症、心身疾病等。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7%〜6.4%,男性多于女性。强迫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的共病率分别为6%与30%。有研究者认为,强迫型人格障碍与A 组(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接近。私人诊所和高功能人群中可发现强迫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相关。
2. 唐氏综合征
【答案】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障碍,是由于多1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智力低下,也称21三体综合征。婴儿患此病的可能性与其出生时父母亲的年龄成正比,尤其是母亲的年龄越高,出现此种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孕妇可在怀孕10周以后接受绒膜绒毛取样或羊膜穿刺检验,检测唐氏综合征。
患病儿童的生理特征:杏仁形斜眼、眼睑厚重、睑部和鼻子扁平、宽大、舌头过大、手掌厚实、手指粗而短。唐氏综合征患儿的体貌异常程度与其精神发育迟滞程度几乎没有关系。
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通常可以通过培训学会自理,学习一些适应性的社会行为以及常规行为,并可从事简单的工作。患儿的社会关系水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一智商水平和支持性的家庭社会环境。
3. 分裂样人格障碍
【答案】分裂样病人的突出特征为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在日常社会牛活中常常表现为孤单、冷淡、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但此类人往往投注较大的精力于与人无关的兴趣方面。此类障碍者多见于男性。
4. 孤独症
【答案】孤独症又译自闭症,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的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显著局限性。孤独症的概念最早由Karmer 提出,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种发生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之后又被称作Kanner 孤独症、婴儿期孤独症或者儿童期孤独症。Karmer 认为孤独症儿童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包括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无想象力的游戏,而孤独症最根本的特征是从生命
早期就没有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的能力。
西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病率大概为0.4%。〜0.5%。。一项按广泛的孤独症定义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率约1%。。不管是临床样本还是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高于女孩,孤独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3.0〜5.0):1。在我国,报道的孤独症患儿男女比例在(6.5〜9):1。
5. 分离性焦虑障碍
【答案】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严重的儿童可能不能上学或参加户外活动。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
症状:有分离焦虑的儿童时刻都在担心和家人分离或家人遇到不幸,他们拒绝和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就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做和分离有关的噩梦;可能表现出与焦虑相关的躯体反应,如头痛、胃痛、恶心,这些反应在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会格外明显。
连续4周出现以上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分离焦虑障碍。
6. 社交恐怖症
【答案】(1)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2)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①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称为对视恐怖症;
②还可表现为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
③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惴不安者,患者深信周围人已觉察并正在注意他,因此更觉局促不安、浑身不自在。被称为赤面恐怖症。临床上发现,此类患者中不少人成了酒精依赖者;
④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
⑤在认知方面,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⑥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性社交恐怖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一般病程缓慢,起病较迟且无其他精神障碍者预后较好。
社交恐怖症常继发抑郁症和惊恐障碍,当有惊恐障碍时,要注意判断谁是原发性的。
广场恐怖症在于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独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
7.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答案】儿童反复申诉自己想成为另一个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男孩喜欢穿女性服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的男性服装;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男孩厌恶自己的阴茎,厌恶粗鲁的游戏,拒绝典型男性的玩具、游戏和活动;如果是女孩,拒绝坐着小便,断言自己有阴茎或会长出一个阴茎,或断言自己不会长乳房或来月经,厌恶正式的女性服装,留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男孩。
性别认同障碍男女比例在5:1左右。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男孩在进入青春期晚期或成年之后,报告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但没有性别认同障碍;剩下的多报告为异性恋,也没有性别认同障碍。
如果他们适应良好,则不需要治疗;如果对自己身体极度不满,或因此造成人际关系不良或与父母关系不好,会感到非常痛苦,治疗重点可以放在改善人际关系和与父母关系上。
8. 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是以前的中性刺激(CS )在通过与无条件刺激(US )的多次结合出现而获得的引发生物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经典条件反射这个过程不是盲目的或自动的。只有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时才能形成。
(1)习得: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
(2)消退: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地忘掉。然而,如果CS 在没有US 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3)自发恢复:消退并不等于消失,一段时间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
(4)泛化:即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无条件反应。
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许多情感反应可以被条件化。行为主义科学家认为,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怖症的产生。当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多次和一个引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之后,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9.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