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8文学基础知识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论的要义。
【答案】“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独创的一个戏剧术语,是他的叙事式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陌生化效果”就是在舞台上要把人们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诱发观众去思考。为达到这目的,布莱希特从编剧、导演、表演,甚至舞台美术及音乐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主张。布莱希特认为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舞台有可能把叙述的因素纳入戏剧表演的范畴。他写的戏剧往往不分幕只分场,每场可以独立存在,只是在结局和人物上与整体有关系。
(1)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表演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演员应该把自己理解的角色表现给观众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演员演得逼真,就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致使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及剧中人物体验的各种情感,和台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这样就会使观众丧失理性的
思考能力而处于一种幻觉状态。
(1)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
在舞台美术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但对一些能说明时代和人物特点的服饰和生活小用品等道具却要求细微、真实。至于舞台布景,布莱希特要求“景为戏用”,布景要说明剧本的内容,甚至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因为布景太真实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为提醒观众他们是在看戏,他主张演员可以戴假面具,也可当着观众的面换衣服。对于灯光的应用,他要求用白色的光以突出人物,并使之具有层次感、雕塑感。他认为若用半明半暗的灯光制造气氛,往往会使观众昏昏欲睡而失去理智批判力。
(2)布莱希特在音乐上不求优美动听
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不求优美动听,免得观众因陶醉而神思恍惚。为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布莱希特还发明了半截幕,在每场开演前把即将演出的场次、标题、内容等事先映在幕上告诉观众。在剧本演出时常常配有解说员,甚至演员可以和观众当场对话。凡此种种,其目的就是要阻止观众产生幻觉,激动感情。布莱希特极力用各种手法要观众成为一个“审视者”,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评论和判断。
2.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答案】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品。这
部作品体现了真实性、批判性、典型性和现实性的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1)真实性
福楼拜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作小说创作的最高原则。他反对艺术家在作品中直接露面做主观的抒情、评价和道德评价,主张作家的思想倾向与评价寓于场面、情节和形象的自然之中。福楼拜的这种倾向从形象的描述中的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艺术手法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在本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叙事角度的转换。
(2)批判性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峻现实让人窒息、愤懑,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对腐败的制度和利己主义的社会风气进行无情的揭露,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唯钱是图的交易关系,揭示人性的异化现象,是资产阶级文学史中十分重要的遗产。《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从法国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庸俗浪漫主义以及法国当时的宗教势力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典型性
在《包法利夫人》中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楼拜将环境描写融合到情节的叙述中,与人物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永镇的面貌是随着人物的活动而逐渐变得清晰的,它分成若干次来描写,而农展会一章则是环境与任务塑造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人物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历史时期活动,但是社会环境没多大变化,这种环境对人物的精神和命运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小说中所写人物分别是各自时代社会的产物,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生动准确地反映出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各类人物的处境和遭遇。
(4)现实性
《包法利夫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包法利夫人》在法国引起轰动,有记者采访福楼拜时,他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从小生活优裕,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具有浓重的浪漫气质。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有火一般的激情,总是期待出现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福楼拜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父亲留给他的庄园里过着安适的生活,只与少数知己——屠格浬夫、都德、左拉等来往。他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幻想有更理想的生活,但是幻想与现实之间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怎样寻求到理想中的生活,理想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有所知,但又无所知,这使他大为失望,甚至对人类前途失去信心。他的生活态度十分消极,几乎有一点病态,他是一个多少有点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幻想家、遁世者。由此看来,包法利夫人身上带有福楼拜个人的影子。
3. 说明《巨人传》中的人物形象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对人的认识。
【答案】(1)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
《巨人传》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漓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
教育。小说中提出“依愿行事”的口号,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书中塑造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等力大无穷、知识渊博、宽宏大量、热爱和平的巨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文艺兴复时期新兴阶级的歌颂。
(2)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伟大,更着重强调了人文之于教育的重要作用
本书横扫贵族文学矫揉造作的文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清新空气。小说的主人公、父子两代巨人卡同都亚和庞大的古埃都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在他们身上,拉伯雷不仅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伟大,更着重强调了人文之于教育重要作用。卡同都亚两次受教育的情节与以明显。他原本聪慧过人,但几十年的经院教育却要把它变成呆头呆脑,糊里糊涂,只有在改为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之后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
4. 艾特玛托夫对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作了哪些发展?
【答案】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探索走向成熟(20世纪50~60年代),清新优美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1958年发表成名作《查密莉雅》。小说写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已婚少妇查密莉雅爱上退伍军人丹尼亚尔而私奔的故事。艺术手法清新优美,使得小说别有一番情趣。《永别了,古利萨雷! 》标志着艾特玛托夫的创作已经从探索走向成熟。它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山村的现代生活,扩大了题材范围,深入揭示了现实中的矛盾,加强了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吉尔吉斯的民族典型——老牧民的形象。塔纳巴伊一生勤劳,性格耿直,不被贫穷困难的环境所吓倒,更不怕强权压迫,区委特派员的威胁也不能令他弯腰,即便被开除出党,也没失去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由此,足见这篇小说的揭露性和批判力,作者目光的敏锐和艺术的胆识也得到了体现。
(2)第二阶段,艺术探索的新趋向(20世纪70年代),写实性与假定性手法的结合
20世纪70年代始,艾特玛托夫开始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由现实主义向写实性与假定性两种手法相结合发展。反映这个倾向的代表作是《白轮船》。这部虚实结合、真假相伴、半是小说半是童话的作品,意在更为深刻地揭露现实。孩童的爷爷所讲长角母鹿的故事,只是“善”、“恶”观念之所寄;而土霸王阿洛斯古尔为非作歹的行径,才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花狗崖》大量运用想象、梦幻、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写了远东一个少数民族尼福赫人的生活。它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情节,写了巫师、鬼魂、恶魔、水妖、美人鱼,并将主人公死后神化。这个时期的倾向是加强主题思想的哲理性和寓意性,加强对现实的批判性,注重写实性与假定性的写作手法相结合,使作品的艺术方法显得复杂和多样。
(3)第三阶段,向多情节、多线索、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型发展(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有了新变化,代表作品为《一日长于百年》和《断头台》。《一日长于百年》又名《布兰内小站》。小说背景是哈萨克荒漠里的一个错车小站。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