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新闻角度
【答案】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
2. 负面新闻
【答案】负面新闻是指人为加工而成的“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另一种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
3. 非故意失实
【答案】非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从性质上看没有故意失实那么严重,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所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通常的表现形式有:①思想方法片面,对所报道的事物认识不够准确; ②知识不足,在报道中闹笑话、出差错; ③采写作风小严谨、粗枝大叶等造成失实。
4. 路透通讯社
【答案】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①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 ②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至今,路透社对于自己的定位仍首先是“商业和专业信息的信息源”。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5. 解释性新闻
【答案】解释性新闻,是指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或影响,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与其他新闻样式相比,解释性新闻的特点有:①从报道重点看,解释性新闻以报道“为什么”(WHY )这一新闻要素为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重点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②解释性新闻属于新闻报道而不是评论文章。它
用事实说话,通过提供背景性事实材料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说明和解释。
二、简答题
6. 通讯与消息在结构方式上有何区别?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俗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和消息的差异表现在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自由、复杂。
(l )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通讯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且灵活多变。同样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以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
(2)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由于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起来难度较大。
7. 分析《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载《光明日报》1998-09-28)的结构特点。
附材料:
总书记来到小岗村
新华社记者何平本报记者何加正
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人来说,1998年9月22日这一天是一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正如小岗村人在20年前的那个冬夜,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被载入中国农村改革的史册一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在改革开放20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小岗村,来到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
这是一个明媚的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金色的阳光把沉甸甸的稻谷涂上一层金黄,也把丰收的喜悦写在了小岗村人的脸上。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小岗,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聚集在村口路旁,热切地期待着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下午3时30分许,一辆面包车徐徐驶进小岗村。热烈的掌声中,人们看到了走下车的江泽民总书记,看到了随行的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
小岗村沸腾了!
今日的小岗村,向人们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往村里的公路两旁挺立着翠绿的树木,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横贯村子中央,一排排农家的砖瓦房错落有致,颇具现代风格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接收电视信号的抛物面天线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看着这一切,总书记欣慰地笑了。
走进小岗村包干到户20周年纪念展览室,映入眼帘的一幅幅图片,真实记录了小岗村首创“大包干”艰辛探索的历程,浓缩了小岗村20年改革的巨变。
指着墙上的图表,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向总书记谈起1978年底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煤油灯的火光下,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约定干一件当时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包干到户。就这一个“包”字,使小岗村人
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也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历史小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和倡导下,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迅速推向全国,“大包干”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肯定和支持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在凤阳、在安徽得到推广。
“这就是你们那份字据吗? ”总书记指着墙上那张按有18个指印的字据影印件,一字一句地大声念了起来:“……如此后能干,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要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
总书记一边念着,一边仔细观看这张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字据。那一句句朴实而坚定的语言,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显示了小岗村人敢于向旧观念和旧体制挑战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中国亿万农民走上改革之路的历史见证。
严俊昌告诉总书记,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当年就打了6.5万多公斤粮,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第一次向国家交了2万多公斤公粮。他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总书记听了笑着说:“农民的语言简洁生动,一下就把家庭承包经营的好处说明白了。”
走出展览室,江泽民在参观了村里办的图书阅览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后,又走进村民严宏昌的家。在院子里,总书记同当年在包干到户字据上签字的十几位农民围坐在一起,回顾小岗村不平凡的过去,展望中国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历了改革风雨历程的小岗村村民,见到总书记,心情非常激动。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向总书记倾诉衷肠。
有的说:小岗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好。农民打心眼儿里感谢小平同志,感谢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有的说:虽然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其他地方比还有很大差距,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迎头赶上。
有的说:农民最希望的就是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不要变。只要政策稳,农民就有了“定心丸”。 望着眼前一张张质朴憨厚的面孔,听着一番番实实在在的话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过去虽然没有来过小岗,但我一直很关注小岗,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 ”
总书记态度鲜明、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在场农民备受鼓舞和振奋,他们使劲儿地鼓掌,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是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江泽民接着说,“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
总书记的明确表态,再次引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
谈到2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危险搞包干到户的创举,江泽民说:“在当年‘一大二公’的环境下,你们敢于包干到户,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们靠的是实事求是的原则,靠的是改革的勇气,靠的是团结的力量,靠的是穷则思变的精神,说明路是人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