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称解释 1. 直接性导语 【答案】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2.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3. 虚中觅实 【答案】虚中觅实是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改进会议新闻写作的重要出路之一,是要学会找出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之间实在的“不同”。因为只有具体的不同,有特点有内容的不同,才能构成新闻,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4. 亲历事件 【答案】亲历事件是指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得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的。 5. 延迟式导语 【答案】延迟式导语又称间接式导语、特写导语、软导语,它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起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者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二、简答题 6. 通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哪些种类? 【答案】通讯的种类,按表现形式分有多种: (1)一般记事通讯 报纸上多数通讯属于一般的记事通讯,有故事情节,有比较完整的过程,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体现出通讯的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 (2)访问记

访问记由记者出面登场,以采访活动的过程为主要线索,结构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有问有答,现场感较强,而且可以穿插各种背景材料,使通讯有一定的深度。

(3)专访

专访是访问记的一种,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专门的访问,内容集中。专访以人物、现场和记者为三要素,突出“专’夕、“访”两字。专访的谈话面不宜太宽。

(4)特写

特写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某个特定的画面,用放大的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事件和人物的某些片断和部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5)大特写

大特写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也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6)小故事

其特点一是“小”,二是有点“故事”。一般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简单,但情节比较吸引人。小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贴近大众。不能写得人物繁多、枝节横生。

(7)集纳

集纳是指几个独立的小故事,在一个明确的卞题思想之下分段编组起来,“集纳”而成的通讯。这些小故事可以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也可能是不同时间的; 可以发生在一个单位、一条战线,也可以发生在几个单位、不同行业。

(8)巡礼

巡礼是指作者边走边看,巡游浏览,很自由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告诉读者。写作上,要有动态感,现场感,亲切感; 更多地使用移步换形的手法,有较多的议论和抒情。

(9)速写

速写的特点是快速捕捉,简笔勾勒,粗线条地把一件事情的经过或片断写出来,没有曲折的情节和细致的环境、心理描写,一般不需要议论或抒情,只要朴素地把事物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特征再现在读者面前。

(10)侧记

侧记是抓住事物的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如一个重大的会议或一个重要的事件,你很难用一篇文章反映其全貌,于是就截取一个侧面来反映,取材上比较自由,不担负反映事物全貌、全过程的任务。但要求抓住特点,告诉读者感兴趣的事实,或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11)记者来信、采访札记或手记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具体明确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一事一议,针贬时弊,议论风生,启发思考。可以大声疾呼,可以娓娓而谈,可以是个人见解,也可以代表群众发言。关键是记者对所提问题有一点真知灼见。近年来“手记”的形式常常为记者所乐于运用,且常常是连续发表多篇。

7. 5%公众期待春运增开不同价位列车

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将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5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3.1%的人赞成火车票实名制,6.5%的人表示尚需观望,只有10.4%的人明确表示反对。

【答案】

8. 什么是评述型导语? 评述型导语写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案】(1)定义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

(2)注意

①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②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9. 简述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答案】新闻素描又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新闻素描因其大多文字简练、篇幅短小,仍属简笔勾勒,它是典型的描写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的基本写作方法也适用于新闻素描:简笔描写; 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此外,还需注意下列几点:

(1)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的动态消息结构比较规范,“倒金字塔”结构成了一种通用的铺排方式。不少新闻素描,例如后面引用的例子,也是有概述型导语的。

(2)描写好典型细节

细节传神,一一通过典型细节,即最具代表性的细节,传达现场特有的气氛,传达新闻事实中只可意会的内涵,是新闻素描写作的最高境界。新闻素描中的典型细节,既包括事件现场的景物,也包括人物的情态,后者尤为重要。

(3)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描写性消息,尤其是新闻素描,其特点是诉诸视觉,记者总是希望借助绘声绘色的文字,感染并打动读者。为题材的特殊性和这种写作心态所驱使,记者往往容易使用色彩过重的形容词进行夸张、渲染。这种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它会使新闻失真,会损害描写性新闻的客观性。

三、论述题

10.简述下则消息新闻背景插入方式。

中央领导对“母亲水窖”公益项目作出重要批示

由全国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12月共同发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具体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已实施近10年。10年来,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已向西部为主的23个省区市投入社会捐款1.7亿多元人民币,修建“母亲水窖”12万多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00多处,使近160多万群众受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为“母亲水窖”公益项目作出重要批示。

中央领导同志在批示中,充分肯定了“母亲水窖”公益项目1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称赞这件事情办得好。中央领导同志在批示中指出,“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是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扶贫济困、改善民生、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有益探索; 不仅是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促进妇女发展的成功实践,也是博施济众、汇聚爱心、播撒希望的德政善举。中央领导同志希望全国妇联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加强宣传,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公益资金关注西部、关注西部母亲、关注西部缺水家庭,不断扩大“母亲水窖”公益项目的受益面; 要求党政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母亲水窖”公益项目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