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非故意失实

【答案】非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从性质上看没有故意失实那么严重,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所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通常的表现形式有:①思想方法片面,对所报道的事物认识不够准确; ②知识不足,在报道中闹笑话、出差错; ③采写作风小严谨、粗枝大叶等造成失实。

2. 报道角度

【答案】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揭示蕴藏在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具体途径。它关系到一篇新闻报道是否能够有夺目的光彩,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对于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客观变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表现,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3.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4. 事件专访

【答案】事件专访是指记述某些新闻事件的特殊意义、内幕情况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专题访问。它主要是通过采访这些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者见证人来“复原”与“剖析”新闻事件的。在事件专访中,“事”处于中心位置,人是配角。事件专访的主旨不是为了表现人,而是通过被采访者之口来报道“事”。

5. “蒙太奇”

【答案】法文montage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指影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影视蒙太奇手法是以场景和细节的连接铺陈事实,其特点是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承与组合上突破一般规律,摒弃枝节性的情节,跳跃着展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引入事件性的新闻报道中的蒙太奇手法,即用跳跃的文字,超越常规性的时间与空间顺序进行事实的转承,跳跃着表述新闻,形成节奏美。

二、简答题

6. 怎样才能增加新闻语言的清晰度?

【答案】新闻语言要求清晰。这里的“清晰”,不仅指文学语言所要求的“文字流畅,条理清晰”,它还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三个方面。

(1)具体形象

新闻报道用语就要讲究具体、形象,描写具体细腻一些,读者得到的印象也就真切一些。报道若是生动形象,那读者就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新闻报道要给人一个清晰的印象,不仅要具体、真切,还要注意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在使用一些数字或报道一些深奥难懂的科技成就时,特别需要注意这一点。

(2)简洁明了

在新闻文体中,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略有不同,消息比通讯更要珍惜笔墨,因为消息语言是一种具体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具体描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抽象概括则是登高望远,顾及全局。

新闻语言要简洁,还必须注意剔除可有可无的词句,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宁用简单句,不用复合句。

新闻语言既要具体形象又要简洁明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一个要铺陈,一个要浓缩,不太容易把握。但是只要明确具体形象与简洁明了都不是目的,它们都是为清晰地表现新闻事实这个目标服务的,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大体上把握住具体与概括,详与略的分寸,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俗易‘懂

影响新闻清晰度的另一块绊脚石是晦涩难懂。报纸的读者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学素养都很不相同,理解能力亦有高低,在写报道时,也应注意到这个特点。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懂”,在写新闻报道时要把那些普通人感到费解的专业性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

7. 突发性事件因其小可预知和灾难色彩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哪些困难?

【答案】(1)记者的采访写作大多在事件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不容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缺乏现场感受,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向读者展现这个事件。即使赶到发生事件的“现场”,有时也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来做报道。

(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常常伴随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而我们的报道大多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因此,去调查这一事件本身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的损失,导致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可能是假相,这使得记者的调查更加扑朔迷离。这时候,记者面对的难题简直与公安人员相似。这种事件的调查,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

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J 踢“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8. 简述新闻语言的风格及其决定因素。

【答案】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新闻语言在符合总体要求,即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报道、不同的作者应该有不同的语言要求,或者说可以写出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消息比通讯更惜墨如金,消息的语言是一种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

通讯由于承担着展开事实、描写事实、再现事实乃至解释事实的任务,它比消息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深入,它或是对消息所提供事实的进一步必要的补充,或是对消息所报道的全部事实或某一部分事实的“放大”。

通讯报道的范围比消息更广泛,因此,它可以也必须更多地调动各种修辞手法,更多地借鉴文学写作的技巧。一般来说,通讯的语言比消息更形象、更丰富、有更多的感情色彩。

(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新闻事实,它的基调是不同的。例如有的题材是严肃的,有的题材是活泼的,有的题材是华丽的,有的题材是平实的,有的题材是欢快的,有的题材是凝重的等。分清题材的基调。对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在写作中选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现新闻事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在确定了报道题材基调的时候,往往也就确定了撰写这篇报道时的新闻语言风格或者色彩。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对于新闻语言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语言的整体基调,或平淡或激扬。

9. 怎样认识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

【答案】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在消息中,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读者接触媒体,尤其是接触传统的印刷媒体一一报纸,首先是为获取新闻,了解新的信息,而且他们的阅读行为匆忙,他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立即抓住新闻中的要害。

(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o

记者辛苦采集的信息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关键在于能否让读者将新闻作品读完,而导语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导语精彩、内容与形式俱佳,可引导读者耐心地甚至兴味盎然地接着读,否则他们会另有所爱。

(3)为全篇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