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之教育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答案】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2. 师资结构

【答案】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师资结构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应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

3.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4.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

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5.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6. 劳动力价值

【答案】劳动力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7. 教育社会需求

【答案】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社会需求是有限的,政府可以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做出规划和调整。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人口状况。一个国家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增长速度和年龄构成,决定着教育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②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从两个方面影响教育社会需求:一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层次,二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持续性。③政策导向。政策导向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教育需求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教育需求的结构上。

8. 社会再生产理论

【答案】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关于一切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过他们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所揭示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投资的来源、形

成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都以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论依据。功能论学派的涂尔干、帕森斯、特纳等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维持、再生并强化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也持此种理论。

二、简答题

9. 结合实际说明我国当前居民的教育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答案】(1)我国当前居民的教育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教育消费中的盲目性。当前我国居民教育盲目性的消费心理有以下几种:消费动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更多的是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如出国热、考研热等;父母望子成龙及尽义务心理;大众心理和竞争心理,教育消费趋同,赶时髦,进重点班,上特色班、实验班等;实现自我价值心理等。

②费用支付形式的单一性。教育消费包括子女教育消费和成人自身的教育消费。而我国当前居民的教育消费中,子女教育消费要远高于成人自身的教育消费。就家庭为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而言,教育消费的费用支付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收入及多年来的储蓄。对于昂贵的高等教育费用,更是如此。

③教育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教育消费的盲目必然导致教育消费的浪费。当前居民教育消费中的浪费现象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读,不仅浪费了个人的资源,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二是在选择专业时的趋同性,导致国家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实际上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④教育消费中存在高消费现象。教育消费中的高消费现象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消费费用超过了个人家庭的承受能力,是不考虑回报的高消费,另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消费超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解决问题的对策

①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消费,使之成为有效的教育消费需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一些不正常的消费需求,不是完全满足它,而是需要正确引导,使居民树立健康、新型的教育消费观,减少消费的盲目性。

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不仅要保证政府投入渠道到位,而且要改革办学体质,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允许办学实体多样化并进行扶持,放办学权给学校,支持学校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极大丰富教育消费市场。

③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现让教育消费者自己支付教育费用。教育消费者本身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消费行为负责,包括承担教育费用、选择教育消费的方式、决定教育消费的时间、选择教育消费的对象等。政府或学校可以通过实行贷学金制度,完善教育消费信贷及其他资助体系,实行奖学金制和减免学费制等措施帮助有困难的个体实现其教育消费。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