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王颖电影中的文化身份探寻与重塑——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关键词:移民文化,王颖,喜福会,电影改编,文化身份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移民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现象,一大批人出于各种原因,自愿或被迫地跨越边界,离开自己的祖居国,漂泊于世界各地。移民的后代由于一出生就已失去自己的本土文化之根,进入异质文化,经历了复杂痛苦的“文化移入”,使得他们既区别于原生地的同胞,又有异于移居地的原住民,成为一个边缘化的他者。长期以来,移民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在世界文化历史舞台上,成为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分。华人移民与我们有着血缘和文化关联。笔者选择了移居美国的华人电影导演王颖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代表作品《喜福会》为主要案例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期探寻王颖的文化身份。
电影《喜福会》完成于1993年,由迪斯尼电影公司出品,王颖执导。电影改编自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原著以四对母女的婚姻和爱情纠葛为主线,表现了来自中国的母亲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冲突。王颖对原著进行了一系列增删和改写,并以这部电影赢得票房和口碑,跻身美国主流电影导演行列。笔者从文化身份角度对王颖的《喜福会》进行了研究,试图探寻王颖电影中的文化身份。
本文的结构安排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首先提出华人移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出现,指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论文的第二部分以王颖电影《喜福会》为例,对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比照,包括四位母亲的故事的变动,四位女儿故事的改动,以及文本意象含义的变迁和电影空间的变化。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化身份建构的三个层面——民族、阶级和性别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对王颖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梳理和探寻。第四部分从《喜福会》拓展到王颖的其他电影,继而得出王颖电影中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指出其游离的文化身份认同。结语部分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世界性的移民浪潮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全球性问题,移民正在经历一系列的错位、误置、集体记忆丧失和文化移入的痛苦过程。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是既具有本民族文化记忆的深刻意蕴,又具有健全开放的心态和全球文化视野的世界公民。一个只对本民族文化感兴趣、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人,和一个对本民族文化一无所知、只会搬弄一些来自西方的强势话语的人,同样都是无法适应多元文化杂交的时代的,要保持民族文化记忆和接受具有他者性的多元文化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接受西方强势理论话语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