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865社会学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显著性水平a 表达了( )。

A 、在抽样分布中拒绝域面积所占的比例

B 、错误地接受了虚无假设的概率

C 、正确地拒绝了虚无假设的概率

D 、样本统计量落在置信区间之外的概率

【答案】A

【解析】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内,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为显著性水平,用a 表示。

2.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哪位古典社会学家的著作?( )

A 、孔德

B 、马克思

C 、迪尔凯姆

D 、韦伯

【答案】C

3. 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其目的是为了:( )

A 、排除外在因素的影响

B 、排除实验刺激的影响

C 、排除前测和实验刺激交互作用的影响

D 、排除期望效应

【答案】D

【解析】当实验者知道哪些对象是实验组成员、哪些对象是控制组成员时,他们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影响到行为的测量、影响到对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4. 下列属于实验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 、自变量和因变量

B 、实验组

C 、控制组

D 、前测

E 、后测

【答案】ABCDE

,以观察和分析它【解析】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

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比其他几种社会研究方式更直接地基于实证主义的背景和原理。尤其是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因为,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在实验研究的方式中,可以得到最为允分的满足。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②前测与后测; ③实验组与控制组。任何一项实验研究,一般都会涉及这些基本要素。可以说,实验研究的这三种基本要素,构成了实验研究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

5. 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将研究分为( )

A 、探索性研究

B 、理论性研究

C 、描述性研究

D 、解释性研究

E 、应用性研究

【答案】ACD

【解析】社会研究者在对各种特定现象进行研究时,其研究的具体目的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但是,所有这些研究的更为一般性的目的,都可以归结到以下三种之一,这就是:探索、描述和解释。

三、判断并改错

6. 统计图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变量的分布,可以用直方图和折线图来刻画定类变量的分布。

【答案】错误。

【解析】折线图是通过上下变化的线段来反映所研究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图形。直方图按组距相等的原则进行的两个关键数位是分组数和组距。表现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连接起来的直方型矩形图,是一种几何形图表。而定类数据仅仅表现为数据上的差异,因此两种统计图并不适用于表现其分布。

7. 要在某大学总共3000名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大学生样本。要求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先将这3000名学生的名单依次编上号码,如果抽取的第一个样本编号为12,则最后一个样本的编号是2970。

【答案】错误

【解析】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 )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问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问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系统抽样中,抽样间距K=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在抽样框中,自A (A 为抽样的起点)开始,每隔K 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所抽取个体的编号分别为A , A+K, A+2K, …,A+(n-1)K 。所以,题目中K=3000\100=30,最后一个样本的编号为12+(100-1)*30=2982

8. 相关关系是研究变量间的非确定性关系,而回归关系则是研究变量间的确定性关系。

【答案】正确

9. “中层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所倡导的一种理论建构模式。

【答案】错误

【解析】“中层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所倡导的一种理论建构模式。

10.中心极限定理说明,不管总体分布如何,当样本规模n 扩大时,抽样分布趋近于标准正态分布。

【答案】错误。

【解析】中心极限定理表述为设从均值为u 、方差为

态分布。其前提要求是“当n 充分大时”。

11.泊松分布是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

【答案】正确

; (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的正样本量为n 的样本,当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u 、方差为

四、思考与实践

12.从社会学期刊中选取若干研究报告,用本章所介绍的选题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价。

【答案】在实践中,人们通常采用下列几条标准作为选择研究问题的依据。这几条标准是:

(1)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也即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这种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同时,它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做出的贡献上; 而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