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2.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3.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4. 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必,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惜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硬,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5.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6. 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二、论述题
7. 试比较《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的形象。
【答案】《圣经·旧约》中扫罗王与大卫王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表现为个性差异。
(1)扫罗王与大卫王形象的相同点
①扫罗王与大卫王都是以色列的伟大的王
扫罗王是第一位以色列王,在位四十年,他的主要功绩是同一民族的各个派别,促进了以色列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大卫王是取代扫罗王的第二任以色列王,他励精图治,扩张了以色列的国土,使以色列成为一个强国。
②扫罗王与大卫王都具备俊美的外表和优秀的品格
扫罗王与大卫王外形都高大俊美,拥有超出凡人的能力和智慧和优秀的品格,具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同时受到神的眷顾,被赋予特别的能力,是神的意志在人间的代表。
③扫罗王与大卫王的人生结局都很悲惨
扫罗王在以色列全军覆没,三个儿子遭杀身之祸后自杀身亡; 大卫受到神的惩罚,在血雨腥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扫罗王与大卫王形象的不同点
①人格魅力的不同
扫罗王早期拥有谦虚、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等优秀品质。但后来慑于大卫的威望以及对王位的眷恋,变得多疑嫉妒,不宽容,情绪很不稳定,甚至做出疯狂的举动。对大卫的暗杀以及八十五位无辜的祭司被杀等一系列事件使他难以继续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大卫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扫罗嫉妒他的才能、屡次想置他于死地时,他并没有报复,就是耶和华给他机会,将扫罗送到手底下他也不会去害他。他认为,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在他看来,杀死耶和华的受膏者是有罪的,并且起誓说:“他或被耶和华击打,或是死期到了,或是出战阵亡,我在耶和华面前万不敢伸手伤害耶和华的受膏者。”他也不容许跟随他的人伤害扫罗。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险波折后,大卫勇敢、机智、宽容、忍耐的人格魅力越来越凸现出来。
②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扫罗做为以色列第一任国王,却未尊重前人撒母耳。他以为只要百姓拥戴他就好,凡事讨好百姓,却忘了一切其实出乎上帝。君王的权力也来自上帝,君王所作所为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撒母耳做先知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从上帝来的命令。扫罗忽略这一点,导致王权之丧失。他疏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