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答案】土地开发整理,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指投资主体明确、独立核算、按照一定的程序独立运行,对未利用土地、废弃地或己利用土地实施开发整理的投资项目。
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是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主要有动态变化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图上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单项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3. 城镇用地布局
【答案】城镇用地布局,就是在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来确定城镇土地的使用情况。在城镇用地规划阶段,合理的城镇用地布局不仅对城镇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地区优势的发挥和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4. 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规则是在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区的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土地使用和用途变更做出的限制、许可或限制性许可的条款,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包括农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林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城镇建设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乡村建设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工矿建设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专用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5. 城市规划体系
【答案】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及相关规划按照控制论及系统论的要求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6. 基本农田保护区
【答案】基本农田保护区就是指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域,基木农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本农田是指农田资源,即直接或间接、当前或潜在用于生产基本农产品土地的总称,它包括当前适合条件的耕地和潜在适合条件的林、草地,用于农业生产的沟渠、田间道路等农田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也包括宜农荒地。狭义的基本农田是指当前耕地的一部分,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二、简答题
7. 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是什么? 其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案】(1)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耕地整理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耕地及其间的道路、沟渠、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
(2)耕地整理潜力的调查方法
①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采用实地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各村通过耕地整理可增加耕地的系数与待整理区域的面积(包括耕地及其间的零星地类)。
②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调查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
8.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
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
(2)在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评价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和适用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9.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答案】项目一般是指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活动。省级和市级规划确定的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一般以项目规模作为划分依据; 县级规划确定的项目不分重点和非重点,统称项目。
(1)项目及项目类型
①项目类型。项目一般按照相对单一活动类型划分,可分为土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整理项目、其他农用地整理项目、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
②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是对项目特征的基本概括,应体现项目地点和项目类型等。项目的具体名称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
③项目编号。项目编号必须是唯一的,项目编号用9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6位为国家行政
,GB/T2260~1999),后3位为项目顺序号。 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2)项目选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影响;
②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
③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
④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⑤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
⑥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撑作用;
⑦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3)项目选定的方法
①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划区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 ②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③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