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1中西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谢林的宇宙精神
【答案】谢林的宇宙精神是指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并贯穿于自然这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之中。他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是作为主客绝对同一体的“世界精神”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创造过程,主要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三个阶段。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宇宙精神的历史发展造成的。自然产物的进化是“宇宙精神”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表现。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客观向主观过渡和运动的精神化过程,从自然出发达到心智是自然哲学的必然趋势。谢林认为自然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变化发展的思想,这就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2. 复杂观念
【答案】复杂的观念是洛克对观念的两种分类之一。复杂观念是作用于简单观念上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并由简单观念构成,方式有三种:①相加,即把多个简单观念组合成一个复杂观念; ②并列,即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有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综合,由此产生复杂观念; ③相减,即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除去复杂观念中的特殊成分,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将复杂观念区分为样式、实体和关系。
3.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4.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二、简答题
5. 卢梭是如何论述社会不平等的二个阶段的。
【答案】卢梭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既赋予人自由,也包含着使人丧失自由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从而导致人们在知识、名望和财产等方面事实的不平等。他认为这种社会的不平等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日益加剧。他把社会不平等分为三个阶段:
(1)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一阶段。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当私有制发展到极端时,穷人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通过暴力和掠夺的手段从富人手中抢回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富人便制定了制度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私有财产权。
(2)国家的产生和官职的选任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二阶段。由于在第一阶段,人们的联合己不足以防止犯罪,于是人们把公共权威托付给一些个人去掌管,委派官吏去监督人们决议的执行。
(3)专制权力的形成
这是社会不平等的第三阶段。国家形成初期,所有的官职都是选任的。但在选举过程中,纷争越来越突出,各党派之间互相倾轧,最终得胜党派利用这些情况巩固了他们的地位。而后,己成为世袭的首脑们则习惯于把官职看成自己的一项家产,把国人看作自己的奴隶。这就使原本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至此,人类的不平等发展到了极点。
6.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 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
【答案】“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 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这句话出自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1)形而上学的危机
①危机根源
这一时期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康德指出了造成这一哲学危机的根源是:
a. 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它只是“普通经验的庶孽”,“理应对它的僧越表示怀疑”。
b.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的原则是纯理性的。
c. 形而上学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的教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
②危机表现
a. 形而上学受到了近代经验论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背景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实在的东西一一科学真理,越来越重视认识论,而古代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是在概念之间的纯粹演绎,无法扩大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问题。
b. 在经验论的发展中,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只是感性起作用或是变相地起作用,从而取消了理性的作用,否定形而上学。因此,理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
c.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小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小断进步。
(2)形而上学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的方法
①为了应对形而上学危机,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想,提出任何一个经验都既包含有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即自在之物(它本身不可认识)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 也包含有先天的成分,即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纯粹概念(诸范畴)。
②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即一切有理性者或认识主体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所不得不遵守的规律的性质; 只不过这个认识对象不能视为自在之物,而只是在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去与对象“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③“哥白尼革命”不只是一个力法论的转变。康德把它作为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涉及到认识力一式的根本转变。康德的设想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同时,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人的纯粹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它们来认识对象即是“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
④康德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它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康德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因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判断才能成为经验的前提。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先天综合判断可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判断,二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三是形而上学的判断。
a. 数学判断
康德认为,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只有通过直观才能得到结果。而这种直观不等于感性经验,否则我们得到的将只是后天的综合判断,而不是先天的综合判断了。
b.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它们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