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623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分析影响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和阻力。

【答案】(1)影响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

一个组织想要生存、发展、壮大,并不断地趋于成熟和取得成就,就必须依据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其组织目标与结构。引起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

①管理技术条件的改变;

②管理人员的调整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③组织运行政策与目标的改变;

④组织规模的扩张与业务的迅速发展;

⑤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

⑥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期望及其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2)影响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变革是对原有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在其变革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各种阻力。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个人方面。组织变革的阻力,首先来自于组织成员对组织变革必要性的不理解、对变革结果不确定性的忧虑,他们既畏惧失去现在的一切,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组织状态。主要包括:

a. 习惯。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为了应付各种变化,人们往往依赖于习惯和模式化的反应。面对变革,以惯常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趋向会成为阻力源。

b. 安全。安全需要较高的人可能抵制变革,因为变革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

c. 经济因素。在变革过程中,人们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工作规范。尤其是当报酬和生产效率密切相关时,工作任务或工作规范的改变可能引起其经济收入的下降,导致人们心理恐慌和抵制改革。

d. 对未知的恐惧。变革,通常用模糊和不确定性来代替已知的东西,而组织中的员工不喜欢不确定性。

e. 选择性信息加工。个体通过知觉,塑造自己的认知世界; 这个世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了保持知觉的整体性,个体有意地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而忽视那些对自己构建起来的世界形成挑战的信息。

②组织方面。组织现有资源的限制、组织既定结构、组织对外签订的各种协议等,都能成为组织变革的阻力。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的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原因:

a. 结构惯性。组织有其固有的机制,借以保持其稳定性。当组织面临变革时,结构惯性就充当起维持稳定、抵制变革的反作用力。

b. 有限的变革点。组织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所以,子系统中的有限变革,很可能因为系统的整体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c. 群体惯性。即使个体想改变他们的行为,群体规范也会成为限制个体维持原有状态的约束力。

d. 对专业知识的威胁。组织中的变革,可能会威胁到专业群体的专业技术知识。

e. 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任何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都会威胁到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力关系。在组织中,引入参与决策或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的变革,就常常被基层主管和中层主管视为对自己的一种威胁。

f. 对己有资源分配的威胁。组织中,控制着一定数量资源的群体常常视变革为威胁,它们倾向于对事情的原本状态感到满意。那些最能从现有资源分配状态中获利的群体,常常会对可能影响未来资源分配的变革感到忧虑。

2. 试论述集权与分权的优缺点。

【答案】集权与分权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权限的分配方式。

(1)集权及其优缺点、适用范围

①集权是指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较多的集中在企业上层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优点:有利于集中领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活动; 有利于管理工作实现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

③缺点:限制了中下级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信息传递慢; 企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

④适用于规模不大、经营内容比较单一、地区分布较集中的企业。

(2)分权及其优缺点、适用范围

①分权是指把企业经营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企业中下层的一种组织形式。分权主要有两种:A. 按管理的主要过程或职能进行分权,将供应、生产、销售等部门决策权力交给各部门的负责人; B. 按产品或按生产和销售的地区进行分权,各个地区可以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

②分权的优点:A. 有利于各事业部对所负责的产品或地区从计划、生产到销售进行统一管理,从而调动事业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层领导者发挥才干和培养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条件; B. 企业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可以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 C. 各事业部对环境变化反应迅速,信息沟通快。

③分权的缺点:A. 易产生本位主义,相互协调困难,统一指挥与调度不够灵活; B. 一些职能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管理费用增加。

④适用于规模较大,产品品种多、市场变化快、地区分散较广的企业。

集权与分权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分权或集权。

3.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解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在“三鹿”奶粉事件中,由于该企业销售了含“三聚氰胺”成分的奶粉,对许多消费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并最终导致企业倒闭。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可以看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企业是社会的经济实体

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的生产得以正常运行。反过来企业也给予社会以回馈,提供就业机会,繁荣社会经济,创造财富和生产产品。

(2)作为经济细胞,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同时是,也必须是、应当是一个伦理实体。企业是“社会公器”,具有伦理属性,并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将企业只定位于“经济实体”,忽视和消解其“伦理实体”和“社会公器”的本质,企业将会由经济细胞沦为“经济动物”,从而丧失其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甚至会造成大量社会公害,“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其表现之一。

4. 论述决策制定过程。

【答案】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包括: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处在其责仟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管理者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并仔细地解释它,能够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2)明确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

(3)拟定方案

在机会或问题被正确识别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拟定方案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管理者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头脑风暴法、名义组织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可以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4)筛选方案

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管理者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预期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执行方案

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的步骤就是执行方案。执行方案时,管理者要明白:

①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

②方案的执行将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③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人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

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