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344风景园林基础[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西安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请问那个朝代是( )。
A. 秦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清代
【答案】C
【解析】西安,古称长安。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兀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的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2. 中国封建时代园林发展史中,最早出现私家园林的时期( )
A. 西汉
B. 秦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A
【解析】西汉武帝以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广治田产,拥有大量奴脾,过着奢侈的生活。《盐铁论》中就多次提到这种情形,如《散不足·第二十九》:“今富者撇绣帷握,涂屏错附; 中者锦娣高张,采画丹漆。”关于私家园林的情祝就屡有见于文献记载,所谓“宅”、“第”即包含园林在内,也有直称之为“园”、“园池”的。其中尤以建置在城市及近郊的居多,《汉书·田蚜列传》记武帝时的宰相田蚊“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肤,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旗,后房妇女以百数,诸奏珍物狗马玩好不可胜数”。此外,大官僚灌夫、霍光、董贤以及贵戚王氏五侯的第宅园池,都是规模宏大、楼观壮丽的。
3. 中国古代园林中,把种花木的叫园,把养禽兽的叫( )。
A. 庄
B. 囿
C. 苑
D. 沼
【答案】B
【解析】囿是最早见于中国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也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雏形。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帝土贵族进行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 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4.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实现了统一中国的宏愿,秦代园林中最为知名的是( )。
A. 上林苑
B. 阿房宫
C. 一池三山
D. 秦王宫
【答案】A
【解析】上林苑原为秦国的旧苑,至晚建成于秦惠王时,秦始皇再加以扩大、充实,成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它的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面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规模可谓大矣。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宫殿建筑群即阿房宫,是大朝所在的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的核心。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宫、殿、台、馆散布各处,它们都依托于各种自然环境、利用不同的地形条件而构筑。上林苑内有专为圈养野兽而修筑的兽圈,并在其旁修建馆、观之类的建筑物,以供皇帝观赏动物和射猎之用。上林苑内森林覆盖,树木繁茂,郁郁葱葱。除了八条大河之外,还开凿了许多人工湖泊,如牛首池、镐池等。
5. ( )是我国最大的古树园。
A. 陕西皇帝陵
B. 山东曲阜的孔林
C. 无锡梅园
D. 杭州孤山
【答案】B
【解析】山东曲阜的孔林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树园。A 项,陕西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C 项,无锡梅园园内遍植梅树,是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D 项,杭州孤山是文物荟萃的风景胜地。
6. 江南园林以小中见大、意境深远见长。“个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个园”位于哪个城市( )。
A. 杭州
B. 苏州
C. 扬州
D. 无锡
【答案】C
【解析】个园在扬州新城的东关街,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大盐商黄应泰利用废园“寿
芝同”的旧址建成。另有一种说法,个园最早的前身是“藤花庵”,后为“寿芝圃”,再后为马氏“街南书屋”、陈氏“小玲珑山馆”,最后归黄氏所有。黄应泰本人别号个困,}元呐多种竹子,故取竹字的一半而命园之名为“个园”。
7. 《园冶》的作者是( )。
A. 李渔
B. 计成
C. 文震亨
D. 张南垣
【答案】B
【解析】《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8. 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属于下列岛的类型中的( )。
A. 平岛
B. 山岛
C. 半岛
D. 礁
【答案】C
9. ( )不是苏州四大名园中的。
A. 辋川别业
B. 拙政园
C. 狮子林
D. 沧浪亭
【答案】A
【解析】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A 项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
10.中国园林的造园准则是( )。
A. 师法自然
B. 天人合一
C. 因地制宜
D. 有定法,无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