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615教育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结构
【答案】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经济结构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宏观经济结构,生产关系要素结构,生产力要素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是指建立一个比较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各种自然资源,使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特别是农、轻、重、服务等各个产业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活动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
2. 教育规模经济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①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②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③学校行政管理规模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
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
3.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4. 财政性教育经费
【答案】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5. 教育消费
【答案】教育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耗,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消费其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教育消费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②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③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的消费;④教育消费是一种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⑤教育消费并不完全体现为个人消费,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相结合的一种消费。
6.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7. 教育经济效率
【答案】宏观上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微观的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确定这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一般是在假定教育质量相同条件下考察的,如年生均教育费用、年万元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教育成本等。教育经济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
效率构成(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8. 人力资本
【答案】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沃尔什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其形成和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的年龄及其变化对人力资本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人力资本还受到人的体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条件以及承载者个人爱好的约束,是一种含义广泛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主要包括: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③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形成教育资本。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简答题
9. 简要论述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案】教育与经济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也是互为基础,良性互动的关系。教育和经济增
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发展的教育有效促进经济増长
教育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人力资本,体现出比其他产业更高效率的特征,因此,协调发展的教育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増长。
①教育投资直接为经济增长作贡献。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形成有巨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活动、科研活动自身也要消耗大量的活劳动。在短期,由于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刺激经济的増长,而且因为“投资乘数”的作用,一定量的教育相关投入的增加会产出数倍的经济效益。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教育产业的扩大,带动全社会在多层面的物质投资以服务于经济增长。
②教育消费的扩大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教育有利于增加社会总需求,有利于个人教育消费基金重新合理分配,甚至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家庭和社会的消费结构,并最终使人们更积极努力地获取足够的经济收入。协调发展的教育要求尽可能从总体上与社会同步发展,并满足老百姓多层面、多角度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服务内容。
③教育协调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表现为: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能力。即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的影响;人获取科学知识、技能、增进能力,由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力成为真正的生产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第二,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发挥作用。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劳动力充分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从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上看。现代教育不但再生产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而且还创造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发挥教育经济功能的优势所在。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2)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
①经济増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②经济増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多样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与“科技的世纪”,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重点之一,是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问题。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这种“产品”的生产。但是教育要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而资源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