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待

【答案】“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2. 四德与七情

【答案】四德与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四种道德情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刘宗周认为,喜怒哀乐四气是正常流转的,没有“过”与“不及”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原则相对应,喜怒哀乐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 这种道德情感并不是现实中人们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过或不及造成的,是由喜怒哀乐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七情是不好的情感。他认为喜怒哀乐这四德没有不好的方面,是纯粹天然的,它们无论是己发还是未发,都无法在其上面用工夫。而七情则是后天感应外物的结果,是由人为造成的,皆来自于人的欲望。道德实践可以在七情上用工夫,对其加以遏制。

3.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4.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5. 本心

【答案】“本心”是陆九渊哲学的重要概念,陆九渊的学问强调“发明本心”这一概念主要来自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指人的先验的道德理性,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原则,发动道德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之心”。它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得来的。道德修养的功夫,就是要去掉物欲和意见,而恢复本心。一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最终是由于“失其本心”。陆九渊的本心并不是主观的意识,而具有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意味。这方面有点像朱熹所说的理。但是,他的“本心”比较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力,而朱熹的“理”客观法则的意味比较浓。

6.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7.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8.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二、简答题

9. 为仁由己

【答案】“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尸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10.简述二程的形上形下和阴阳、道器思想。

【答案】二程兄弟将理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据,因而他们对于形上形下的解释也与此有关。

(1)大程的思想

大程认为,《系辞》中只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把道、器区分得最清楚,阴阳井不是道,而是形而下的器。而道才是普遍、抽象、超越具体事物的形而上者。但是他并不认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区分存在于现实中,在现实中,道器是融合为一的。形上形下,即道、器的区分只是我们思想分析事物的结果。

(2)小程的思想

小程认为,尽管道不能离开阴阳,但是阴阳属于气,气只能是形而下者。作为其背后根据的道才是形而上者。如果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观点来看的话,形而下的器或气就属于具体特殊的事物,而形而上的道则属于抽象的一般。一般不能离开特殊而独立存在,但是特殊必须以一般为根据。

(3)两者的不同

相较于大程,小程更加强调作为事物根据的一般,即道,这可能与他们天理的思想有关。他们所说的理,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指宇宙中事物的本体和根据。如果事物是然的话,道和理就是事物的所以然。小程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表现了他对事物背后根据的理的重视。他认为,阴阳并不是道,道就是指配合阴阳变化流行的所以然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