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大学管理学院842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变量
【答案】变量是一种可衡量的特性、态度或行为,它能影响理论和假设中的关系。变量是项目中存在某种联系的指示器,研究人员要在业已存在的某种特征或性质以及对目标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中找到这种联系。变量和那些作为可适用于特殊行为事例的一般看法、概念相联系。变量是可以衡量的指标,它们能解释、影响一个主题、论题、问题或目标。因变量依赖十其他变量,从其所假设的特征的理论意义卜看,其他变量出现在因变量之前。
2.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来源于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定,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3.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是指因共同利益或兴趣而联系在一起,具有共同态度的人。在经济学上,是指股东、债权人等可能对公司的现金流量有要求权的人; 在管理学上,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他们对社会或政府提出特定要求。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组织,他们的意见一定要作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保持一致意见,其中一些群体要比另一些群体的影响力更大,这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战略制定考虑的关键问题。除了对战略制定产生影响以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是评价战略的有力工具。战略评价可以通过确定持反对意见的股东和他们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影响力来完成。
4.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
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5. 新制度主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以往的制度主义而言的,是在克服了制度主义的一些缺点的基础卜发展延续出来的。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性能的函数。它同制度主义一样,都不太关注政府的制度结构同具体的制度产出之间的联系,相反经常描述具体的政府制度,即它们的结构、组织、职责和功能,认为制度是人类设计的产物,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有二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主要用于分析组织内的活动,它假设政治活动就是在制度的约束下,理性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最终结果要由偏好选择来决定。
②社会学制度主义主要研究人与组织在文化上的关系,研究为什么有些组织要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程序和符号,它认为社会组织的设立不仅是功能主义的需要,更是价值和合法性的体现。
③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于分析重大事件的变迁,强调的是历史本身和制度对于政治过程的作用。
6. 再分配政策
【答案】再分配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各集团利益的种种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的规范。政府在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后,会对社会上各种集团产生影响。不同的集团在地位、权力、物质利益等方面会不平衡。为了使社会正常发展,政府就需要对各个集团的利益差别加以协调平衡。由于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它存在的不平衡趋十平衡,因此,一个集团过分超出的利益,就会被转移给另一个处于相对劣势的集团。一方所失,就是另一方所得,这也是一种“零和博弈”。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答案】(1)政策调整的内容
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立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①问题的重新界定。随着政策过程由制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的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必要根据己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②政策目标的校正、修钊一或再确立。包括将原来模糊、不准确的目标加以明确化,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校正或修订原有的目标等方面。
③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包括:
a. 对基本可行的方案加以修正,使之更合理和适应变化了的现实;
b. 拓宽原有方案的适应范围或加强应付紧急事态能力;
c. 对证明基本是行不通的方案加以重新制定。
④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
a. 对政策效力的调整。指对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扩展或限制。
b. 对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指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主体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客体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保证政策运行的连续性须及时调整政策主体,为保证政策的针对性,也须及时调整政策的客体。
(2)政策调整的原因
政策调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①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本身发生作用或者客观的政策环境自身的变化,使原来的政策问题发生了改变,或者解决了,或者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这就需要依据新的政策环境和变化了的问题,对政策做出调整。
a. 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任何政策都是针对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制定的。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政策问题会发生变化,政策也会失去效力,成为过时的政策,因此,必须对政策做出调整。
b. 任何政策的执行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政策加以修正、补充,使之逐步完善。
②主观原因。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日标和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演化的。当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目标、功能、环境等的认识提高和深化以后,就需要对原来的政策加以纠正、补充、更新,使之更加完善。
(3)政策调整的作用
①政策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者所掌握信息的有限性特点以及政策环境的动态发展性,决策者的创新性再强,其所制定出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可能是不适时宜的、不完善的。因此,必须站在新的高度看问题,适时地调整公共政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②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而使政策运行出现无序状态:
a. 政策执行的主体之间出现矛盾与意见分歧;
b. 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发生矛盾,出现冲突;
c. 几种政策交叉在一起,相互摩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