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829公共政策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案】政策终结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是自然而然的结束过程,而是一种需要采取行动的过程。由于政策终结涉及一系列的人员、机构和制度等复杂因素,因此,政策终结碰到许多困难或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①政策受益者。政策受益者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损失;
②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制定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更不愿意承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③政策执行者。政策执行者不愿意看到政策的被终止。
这三类人的心态,往往成为政策终结的首要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又使人们在解释政策失败时,常常倾向于从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原因,而不愿检讨政策本身的失误。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政策执行机构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哪怕它已经无事可做,没有再存在的必要,情况也是如此。这就给政策终结带来很大的困难。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三个力一面;
①机构的惯性。机构的惯性使政策执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如果要想修改其方向或让其停下来,必须从外部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做到。这是因为机构所固有的惯性,使它本能地反对任何变化的要求。
②机构的生命力。机构如同人一样,生存的能力很强。当政策终结危及到组织机构的生存时,它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所面临的压力,或改变策略,或调整结构,想方设法地延续政策终结的进程,给政策的及时终结带来消极影响。
③机构的动态适应性。在评估者眼中,机构是相对静态的。但是,机构本身却有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可以随着环境和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变动,甚至能针对政策终结的各种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使终结计划夭折或破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他们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 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这种执行政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一旦它们结成一个共同体,就能有效地威胁政策终结行为,使政策终结无法进行。这是因为行政机关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更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政治活动,它们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地位影响公共政策。
(4)利益集团的阻碍。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
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或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
(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政策制定要通过法定程序,政策终结也要通过法定程序。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
(6)社会舆论的压力。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公共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在当代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舆论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角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如果某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R}力。
(7)高昂的成本。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
①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的成本。有时,在短期内终结一项政策的花费要比继续这项政策的花费要多。
②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日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政策投入的成本越高,终结者下决心终结的难度就越大。此外,终结有风险,对终结一项政策后的结果不确定。事实上,政策终结后采取的新政策并不能保证一定带来更好的结果。这也使终结者难以下政策终结的决心。
综上所述,政策终结的障碍可以归结为两类:1类是不可避免的障碍(逻辑上的障碍),包括人们害怕变革的心理,沉淀成本的存在,政策受益者的心理抵抗,机构的持久性,政策终结自身的成本和法律程序上的障碍。这或者基于人性,或者基于组织的特性,或者基于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另一类则是政治上的障碍(非逻辑上的障碍),包括政府决策者责任的缺失,利益集团的寻租,舆论的被操纵。这种障碍在事实上存在,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行政者的素质和责任感,加强立法和监督的努力来降低其作用力。
2. 简要回答政策终结的原因。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导致政策终结的一般原因有:
(1)财政困难
财政赤字、税收减少等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2)政府的低效率
即政府机构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而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3)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或冲突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4)行为理论的变化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方面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日的终结。
(5)学习
采用“试错法,,方式,在政策实践中学习,随时终结那些错误的政策或项日。
(6)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①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须随着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而有时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政策终结包括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
②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正自身的过程。无论是可利用的资源、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致策的环境都处于1种不确定性变动的可能中。
3. 问题界定为何重要? 如何看待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
【答案】政策分析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先于问题解决。问题界定的方法是高阶的方法或兀方法,而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低阶方法,即它是由竞方法派生出来的。如果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界定,即不清楚要解决的对象是什么,即使是找到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南辕北辙,无用之功。因此,问题界定作为政策分析的第一步,对于一个科学有效的政策分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恩认为,成功地界定或构造问题的标准不同于那些成功地解决问题的标准。成功的问题解决要求分析者为一个清楚论述了的问题获得正确的解决办法; 相反,成功的问题构造要求分析者为模糊的、缺乏定义的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问题界定或问题构造就是分析者试图孤立和定义一个特定的问题,以便使问题得以解决。在问题界定的阶段,分析者试图以具体的术语构造问题,并提出明确的问题陈述,以使当事人或决策者对问题的政治和技术方面有充分的了解。由于问题与个人或团体所持的价值观密切相关,所以问题界定也包括规范的陈述。
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者在特定的间题情境中认知问题情境,产生预期概念,在此概念驱动下激活内在的认知图示,随着情境性因素和个体经验交互作用增强,推动概念转换,逐步构建出最佳课题表征,并在头脑中对此心理表征执行序列化的认知操作,以达到日标状态的信息加工过程。它表现为问题解决者对给定问题情境的积极适应。
问题界定是问题解决的前提,问题解决是问题界定的目的,不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准确的界定,问题解决就无从下手,而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界定而不接着进行问题解决的程序,问题界定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问题界定和问题解决是政策分析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程序。
4. 简述政策分析的小同理论和多样化的方法论。
【答案】(1)公共政策分析或政策评估的理论可以由政策分析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来加以概括,这些基本问题涉及相关概念、知识获得、原因和规范四个方面。相应地,政策分析有如下四种基本理论类型,即概念理论、认知理论、因果理论和规范理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