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661教育经济与财政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①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②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④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⑥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⑦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本=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等。

2. 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

【答案】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教育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相对反应,以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表示,即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教育需求量的增长率/收入额的增长率。以

弹性系数,Q 代表需求量

,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 代表收入,

求收入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3. 教育规模

【答案】教育规模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所拥有的人、财、物数量的总和。其标志着教育发达的程度。教育规模从其内部活动结构看,可分为教育投资规模、教育设备规模及教师和学生规模;从纵向结构看,可分为学前教育规模、初等教育规模、中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从横向结构看,可分为学校教育规模和社会教育规模。其受人口数量及其年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规模适当可产生较高的教育效益。

4.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

表示需求收入代表收入的变动量,则需

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5.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6.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7. 教育规模经济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是指教育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资源利用效率上的提高。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时,学校教师数、在校学生数和各项物质设备数的配置合理,将使培养学生的单位成本比其他规模的同类学校低,实现规模经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及不可分性使学校规模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则造成:①大量增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②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减少;③学校行政管理规模过大,沟通及协调困难,行政人员服务支出增加,从而降低教育投资效率。规模过小,为保证教育质量,仍须开齐课程,配齐各科教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和实验设施因学生人数太少而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教育投资效率降低。教师、教育

设施和学生的适度规模是形成教育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学校的适度规模因学校级别、类别而异。

8. 劳动简化法

【答案】劳动简化法是指将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来计算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方法。根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理论,为了计量在社会总劳动量中,由教育所培养的复杂劳动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需要将复杂劳动简化为简单劳动。具体简化方法有:①教育费用简化法;②教育程度简化法;③劳动报酬简化法;④劳动生产率简化法;⑤国民经济净产值简化法等。

二、简答题

9. 结合实际评价我国目前的教师工资制度。

【答案】现行的教师工资制度是199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事业单位进行的工资制度改革中确立的。其总体思路是制度脱钩、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1)新的学校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a. 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工资制度总称为中小学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制。教职工的工资由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在一定时间内为工资中相对固定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能力、责任、贡献、劳动的繁重复杂程度;实行定期升级,适当体现每年业绩差异的办法。津贴具有活工资的职能,主要体现各类人员的岗位特点、工作实绩、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在各学校的全部工资总量构成中,职务等级工资占70%,津贴部分占30%。

b. 职务(技术)等级工资。新工资制度规定,教师、行政人员、工人分别实行职务等级工资标准。工资标准采取矩阵结构,一职数级,上下交叉,但上下职务等级的工资额一般不重复。

c. 津贴制度。津贴是学校工资构成中的变量部分。它具体、直接、灵活地反映着教职工实际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整个工资制度中具有特殊的职能。

d. 正常增资制度。新工资制度对定期升级、正常增资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定期升级和定期调整工资标准两个方面。学校将实行严格考核、定期升级制度。规定每两年调整一次工资标准相应的津贴标准。

e. 奖励制度。新的奖励制度的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卓著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重大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职员,要像做出重大贡献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样给予重奖;二是对年度考核合格的教职工年终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工资的奖金。

f. 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新工资制度规定,对于到条件艰苦地区和农村工作的毕业生,待遇从优。

g. 工资管理体制。为强化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机制,并增强学校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机制,对学校教职工工资实行国家干预、宏观控制、分级管理和工资总额包干。

(2)新的学校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

a. 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b. 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c. 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高级职务工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d. 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e. 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f.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3)新的教师工资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①教师工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②教师工资的不均衡状况明显。

③教师工资中,学校自筹部分占有很大比重,使得学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加剧。 ④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

(4)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考

教师工资是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备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