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71文物鉴定基础之文物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钱
【答案】对钱,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是指同一种古钱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篆书必居其一,而它们的币值、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的两枚钱币。这类钱币基于对称的原理,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成双配对。它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宋代最为流行,元以后绝灭。它是中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2. 庞贝遗址
【答案】庞贝遗址是罗马的一座古城遗址,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距维苏威火山10公里。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被湮没。庞贝城于1748年开始发掘,城址略呈长方形,有城墙环绕,四面设置城门,城内大街纵横交错,街坊布局有如棋盘。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3. 《鹿石》
【答案】鹿石是指经过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一般面东而立,反映了对太阳的崇拜。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它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具图案化鹿形象的:②具写实性静态动物形象的:③上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下部有兵器图案的。
4. 汝窑
【答案】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制青瓷著称。北宋末期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该窑烧造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汝瓷胎骨坚硬细腻,色如香灰,胎中含有微量的铜元素,迎光照之,微见红色。其釉色润泽如玉,有天青、天蓝、粉青、豆绿、月白等等,其中以天青和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多有鱼子纹开片。其很少烧制大器皿,一般是体型较小的瓶、碗、洗、盆、尊等,制作精美。其装饰方法有模印、刻花、划花、剔花等,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产品通体施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点。此外,文献记载官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现已得到证实。
5. 殷墟
【答案】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及其周围,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商代盘庚迁殷至商亡皆以此为都。殷墟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从1928年起经多次发掘,先后发现宫殿、作坊、陵墓、祭祀坑等遗迹,以及青铜器、骨角器、陶器、玉器、甲骨等大量遗物。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史籍关于商的记载,确立了商的历史地位。50多年所获资料,推动了诸如甲骨学、商代社会性质、手工艺水平、青铜器、墓葬制度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深入。
6. 毛公鼎
【答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7. 南朝帝陵
【答案】南朝帝陵除少数葬地不明和葬于外地外,总共有5处,均位于南京、丹阳境内,其中南京有2处、丹阳有3处,分别是:宫山大墓、油坊村大墓、丹阳胡桥乡两座大墓和建山乡大墓。它比较注重风水,均背依山冈、面临平原。陵墓平地起坟,陵前修有神道,水池,石兽和石柱等,墓室为“凸”字形砖室,规模不大,内建有角柱、斗拱、直权窗、台桌和灯完等; 还设有棺床和前室,棺床高于前室; 墓壁砖的装饰主题多为四神和竹林七贤,少数为佛教元素:衬纹则有卷草纹、金钱纹、席纹等等。随葬品有以瓷器为主的生活用具,以牛车为中心的武士俑; 比较粗陋的模型明器; “舶来”的各种质料的装饰品,如镇墓兽、炼丹药之类的迷信品。
8. “有字甲骨”
【答案】有字甲骨是指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早期中国最古老成熟的一种文字。1898年世人首闻甲骨文,1899年甲骨文广为流传,1903年出现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次年出现考释甲骨文字的《契文举例》,1928年董作宾主持考古挖掘,而后经过十五次发掘,发现大量甲骨遗存。
9. 百炼钢
【答案】百炼钢是三国魏晋时所用的炼钢方法。此法采用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的方式,以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使得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各部位均保持合理含碳量的质量极高的钢。它鼎盛于魏晋时期,但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便有所减少。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 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 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10.《女史箴图》
【答案】《女史箴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之一。“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 “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这幅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该图采用了游丝描手法,画面中线条循环婉转,整幅画都特别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
用笔细劲联绵,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二、简答题
11.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性质差异。
【答案】(1)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根据纤维素在植物上生长的位置不同,又分成种子纤维(棉花)和茎纤维(如芒麻、大麻、黄麻、亚麻)耐碱不耐酸。
(2)动物纤维与植物是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纤维,其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如动物的毛发和蚕的分泌物(液),耐酸不耐碱。古代用作纺织原料的主要有羊毛和蚕丝。
12.我国旱期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1)早期铁器的主要特征
早期铁器主要特征是形体薄小,器形简单,主要有铁条、铁削、铁臿、铁锛等。虽然大半是农业生产工具,但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还没有占主要地位,到了战国时期以后,铁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被广泛使用。还有不少用金、玉、青铜作柄,有的铁器还错金嵌玉,表明它们是被当作珍贵物品埋葬的。一些铁器的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制品形制相同,如甘肃、宁夏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陇山地区,发现9件铜柄铁剑。
(2)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①春秋时期
根据金相鉴定,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铁器的冶炼方法主要是块炼法,即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在凝为固态时经锻打提纯后,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形。
②春秋、战国之际
在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铁器中,已有生铁制品(即铸铁)。生铁的出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生铁作为原料,可以直接铸造铁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生产领域,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西汉
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了生铁炒钢(包括熟铁)新工艺。 ④东汉
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
⑤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13.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