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671文物鉴定基础之文物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走马楼简牍

【答案】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牍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2.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契刻于龟腹甲、龟背甲和牛肩胛骨的文字,合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3. 西周青铜器纹饰

【答案】西周青铜器纹饰是西周早期因袭商人遗风,以动物和怪兽为主题的兽面纹为主,三层满花,对称而繁缛的一种纹饰。西周中晚期确立了周人的风格:主流上带状的、变体的图案花纹代替了原来通体满花的、写实怪兽; 植物枝叶纹的流行和个体形态的“交龙纹”的出现促使疏朗的二层花纹代替了繁缛三层花纹。这体现了周礼“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具有轻松融洽的特点。

4. 朱封大墓

【答案】朱封大墓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胸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己被发掘3座大墓,墓主是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均有棺椁葬具。这三座大墓的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

5. 司母戊鼎

【答案】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己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

6. 文化景观

【答案】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个长期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

7. 定窑

【答案】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因曲阳在宋时属定州而得名。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8. 侯马晋城

【答案】侯马晋城是1952年发掘的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年代在公元前585年~前416年,位于山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该城由6座城址组成,白店、台神、牛村、平望4座城连成一片,呈王古城在其东部,马庄古城在东北方向,在牛村古城及平望古城内均发现有夯土台基,可能是宫殿区。牛村古城南郊发现有铸铜、制陶、制石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其中侯马铸铜遗址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侩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了大片东周墓群。侯马盟书出土于呈王古城南的春秋晚期盟誓遗址,这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盟誓制度的珍贵史料。

9. 郭店楚简

【答案】郭店楚简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3世纪初(战国中期)的竹简,于1993年在湖北省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M1中发掘,总计800多枚,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余楚国文字。其规格有三类:一类长约32.5厘米; 另一类长26.5~30.6厘米; 第三类长15~17.5厘米。形状有两类,一类是两头平齐,另一类是两头修削成梯形。竹简上著有诸如《老子》《礼记》等大量古书,

为先秦儒、道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竹简上写有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10.庞贝遗址

【答案】庞贝遗址是罗马的一座古城遗址,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距维苏威火山10公里。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被湮没。庞贝城于1748年开始发掘,城址略呈长方形,有城墙环绕,四面设置城门,城内大街纵横交错,街坊布局有如棋盘。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简答题

11.古代漆器的现场保护方法。

【答案】古代漆器的现场保护步骤具体是:

(1)漆器从墓葬出土后,应立即进行拍照、录像等工作,及时、全面、准确的记录残存及损坏状况。

(2)在起取漆器时,双手应从靠近漆器底部的位置轻轻托起,放在一个平整、坚固的托板上,做好记录,写好标签。

(3)用水质较好的井水(即含钙、镁离子少的水)或墓室中的积水,最好用去离子水轻轻洗去器物表面的污物。

(4)用质软的塑料薄膜将器物小心谨慎地包好,并在器物底部附近垫放一团用离子交换水浸润的棉花,以防水分快速蒸发掉。

(5)再用泡沫塑料包裹,放入大小合适的箱盒内,在器物的四周填充纸屑、碎的泡沫塑料或其他质地柔软的物质,包装好后小心送往实验室进行保护处理。

12.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

【答案】(1)墓葬制度

秦汉时期人殉制度到汉代基本结束。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位于陕西临撞县。秦始皇陵园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扩,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撑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

(2)地面设施

秦汉墓葬,特别是皇帝及高级官吏的墓葬,在地面设施上继承战国旧制并有所发展,新兴的设施有墓碑、祠堂、墓阙、人物或动物的石雕像等。墓碑主要流行于东汉,石制,碑身长方形,碑额有一圆孔。祠堂始于西汉,流行于东汉,系供祭祀之用。墓阙为墓域门外礼仪性建筑,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