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山舰事件

1926【答案】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事件。

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广州,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2. 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 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3. 《训政纲领》

【答案】《训政纲领》是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治权也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使,从而确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4. 宁汉合流

【答案】1927年9月,武汉国民党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合组,由于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反共,消除了与蒋介石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5. 四行二局

【答案】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是国家资本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控制和支配全国货币金融的总枢纽。“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建立和掌握了“四行二局”以后,又运用各

种办法,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商业银行和钱庄。

6. 梁漱溟

【答案】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北京大学在当时为文化论战的中心,梁漱溟在北大发起了东方学及孔子哲学的研究,并于1921年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且由此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先驱。《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作了乐观的估价,此书成为了梁漱溟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他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是《人心与人生》和《中国——理性之国》。

7. “新八字方针”

【答案】“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并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简称新“八字方针”)。主要任务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把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和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新“八字方针”是积极方针,表明中共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转变。到1981年底,调整基本完成。

8. 三湾改编

【答案】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论述题

9. 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

【答案】(1)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是大势所趋。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国名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事实上,计划经济在国也产生了奇效。50年代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3)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贫穷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

10.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五反”运动?“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案】(1)原因

建国初期,随着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本性和追逐非法高额利润的欲望也恶性膨胀起来,许多不法资本家利用他们同国营经济的联系,违背《共同纲领》的规定,以抗拒加工订货、暗中施放“五毒”、腐蚀国家干部等方式向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进攻,这些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中共中央于1952年1月开始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五反”运动。

(2)内容

“五反”运动主要在工商业者中间开展,主要是“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3)意义

国家通过“五反”运动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为国家计划性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本质的认识,为以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