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粮食统购统销
【答案】粮食统购统销是指建国初期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政策。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人民生活和国
1953家建设所需的最重要物资的供求矛盾,国家决定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一政策对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2. 古田会议
【答案】即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因会议地点在福建上杭县古田而名。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这个《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方法。主要表现有: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纠正方法主要是加强党的思想教育,同时严格组织纪律。古田会议的《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这一会议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会议。
3.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答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阐明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惟一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这次大讨论为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4.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答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对当时经济体制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5. 史迪威事件
【答案】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6. 勘乱总动员
【答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在1947年7月4日举行的第六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蒋介石交议的所谓“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并颁布了“总动员令”。7日,蒋介石发表了“勘乱建国”演说。18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并在各地召开“数乱建国动员大会”,这就是国民党的“戮乱总动员”。国民党各省市参议会和人民团体纷纷通电表示拥护敏乱,并在各地召开勘乱建国动员大会。裁乱总动员的目的除了要动员国民党进行顽固斗争外,更重要的是要疯狂搜刮国统区的人力物力,残暴镇压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要实行“总体战”。但种种措施并未挽救国民党的统治,总动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7. 安福国会
【答案】安福国会是1918~1920年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操纵的民国第二届国会。1918年8月的第二届国会共选出两院议员472名,段祺瑞操纵的安福俱乐部成员达330名,所以第二届国会又被称为“安福国会”。1920年7月,段祺瑞在直皖战争中失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第二届国会消亡。
8.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答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是1932年国联调查团对日本侵华事实的调查报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把事件的解决寄托在国联主持的“调停”上。1932年1月,由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英国代表李顿仟团长。10月,调查团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提出了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国民党对《报告书》表不原则上接受。“国际共管”反映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暴露了欧美国家欲控制中国东北的企图。
二、论述题
9.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答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来自实践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创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2)1950年与1952年,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热潮,同时,马、恩、列、斯的一些哲学著作也相继在中国出版,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被介绍到中国。
(3)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观察和指导中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建设中的十对矛盾,并制定了处理方针。
(4)1963年12月到1965年,毛泽东一再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对人民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哲学理论工作者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大量解释、传播和普及工作,促进人民思想上的解放。
10.我国三大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
【答案】三大改造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的,各地完成的时间也有不同。
(1)三大改造
①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的,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趁热打铁”的方针。
a. 经过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1951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首先分析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决议草案规定了劳动互助的性质、形式、原则和发展方针。
b.1952年底,全国加入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40%, 形式主要是临时的和常年的互助组。
c.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这个决议肯定了1951年决议的正确内容,又在它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决议指出:“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今后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中心。,’
d. 从1954年秋到1955年春,初级社猛增至67万个。部分地区再次出现急躁冒进倾向,强迫命令甚至威胁恐吓的情况屡屡发生。1955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农村工作部召开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四条方针:一般停止发展;立即抓生产,全力巩固;少数的省县要适当地收缩;把互助组办好,整顿好,照顾个体农民。
e.1955年7月,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讨论了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1955年9月至1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掀起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这个高潮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初级合作化高潮;二是初级社升高级社的尚潮;二是小社并大社的尚潮。
f.1956年底,各地农民绝大部分加入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也于1958年基本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