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

2. 启蒙运动

【答案】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卞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坞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3.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答案】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指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既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超验的自我。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费希特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意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要么从意识到对象,要么从对象到意识。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意识的过渡,但是唯心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主体有关,与物自体无关。他还区分了理论自我和实践自我,提出理论自我的最高根据是理性,理性是实践自我的出发点,因而,实践自我高于理论自我。

4.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5. 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

【答案】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

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6. 康德的先验统觉

【答案】康德的先验统觉是指一种把概念和直观结合为知识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能力。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是先天的,是我们拥有其他自然界知识的必要条件。统觉与直观小同,直观是接受性活动,先验统觉是自发性活动,按照范畴把表象杂多连接在自我意识中,使它们结合为判断。先验统觉具有“我思”的形式。“我思”跟着我的一切表象起作用,综合是其主要功能。先验统觉本身不能被规定,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范围的最高的原理。

7.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8.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二、简答题

9. 简述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唯名论与唯实论是指西方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关于共相问题的两个对立的学说

(1)唯名论

唯名论者认为每一个存在物都是殊相,是现实的存在,而共相只是为了谈论相似物而由心灵发明的词。一切词语只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个别事物,一般概念表示一群个别事物。对性质和抽象实体的谈论,只有当它们可以被还原成为对殊相的谈论才有意义。

(2)唯实论

唯实论者认为共相不仅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还是与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外部实在。唯实论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①柏拉图唯实论

它认为共相存在于自己的领域之中,比可感对象更真实,但又不会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②亚里士多德唯实论

它认为共相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是在具体的事物中呈现的。

10.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上帝。

(2)上帝

①关于上帝的观点

a. 批判“上帝的唯我主义”

谢林批判把上帝看成是没有意识和意志、没有人格的上帝、上帝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本原或本质,并称这种意义上的上帝为“上帝的唯我主义”。

b. 谢林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现实的、活动着的、自我展开的、自身显露的;

第二,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理性的,特别是有爱意的、有人格的上帝,即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但上帝的本质是上帝的自我设定,不是人出于需要的道德公设;

第三,他认为上帝只有先是客观的绝对实体,然后才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对象。他把上帝的存在解释为自我展开的创造过程。由于在无限与有限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不直接创造现实世界,而是通过理念来创造世界。理念是上帝的永恒的影像,自然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影像。

②上帝与人的关系

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是谢林肯定哲学的核心。他的基本立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个人是上帝的影像,每个人和上帝既是无理性的客体,又是有爱意的主体。

(3)必然与自由

谢林作出了必然与自由的区分,肯定人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也是自由的。他认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本身。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行动。自由和必然是内在的统一。他还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