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夏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约定说

【答案】约定说是指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的学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约定说认为国家的起源、社会的法律和习俗是人们约定的结果,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成国家,制定出法律和习俗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约束人的野蛮的本性。但对于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应建立什么样的法律和习俗,持约定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分歧,有人提倡民主制,有人提倡德治,有人则提倡法治。

2. 康德的知性

【答案】康德的知性是一种主动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是范畴。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知性则是自发性和能动性。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他认为知性的主要作用是判断,故又称“判断的官能”。康德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得出知性的纯形式,逻辑判断有四组十二个,相应地,知性也有四组十二个范畴。

3. 莱布尼茨的单子

【答案】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指实在的终极要素,它是简单的,不可分割且互不影响的,也是自足的,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没有部分、广延或形状。莱布尼茨将单子等同于知觉和欲望,根据单子的知觉内容将单子分为三个等级:①只有知觉和欲望的基本性质,没有自我意识; ②动物的灵魂,它具有比较明晰的知觉,并有记忆相伴随; ③完全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或“理性的心灵”。在任何单子的知觉状态内,都表现该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关系。虽然它们的每一个都是自身封闭的,它们之间却有上帝预先确定的完全和谐的关系。

4.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5. 谢林的绝对

【答案】谢林的绝对是其同一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绝对”是指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一种不自觉的客观精神力量。“绝对”作为普遍性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它的特殊表现是对立的发展。对立的双方只有量的差别。他认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预定和谐,所以主客体是“绝对同一”。“绝对”只能通过自我意识显现,而自我意识的活动就是理智直观。因此,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于理智直观来认识和理解“绝对”。

6. 因果关系

【答案】“因果关系”表示两个事件之间的牢固而永久的关系。当第一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发生,第二类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也将发生或必定发生,第一个事件即原因的发生决定了第二个事件即结果的发生。洛克把因果关系看作感觉和被感觉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而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纯粹是观念的关系,它只不过是我们将我们的心理习惯强加给世界而已。休谟论证传统的因果关系概念是错误的。他声称,因果关系的预测只能以归纳为根据,而没有必然的或确实的根据。

7. “是”和“应该”之分

【答案】“是”和“应该”之分是指休谟提出的作为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的逻辑区分。事实陈述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被认为与价值无关; 价值判断规定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被认为是评价性的或规范性的。描述和评价被认为是不同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从非道德判断中推演出道德判断,从一个事物“是”什么中不能推出该事物“应该”如何,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

8.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二、简答题

9. 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答案】(1)按照自然生活的含义

斯多业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其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所谓的自然是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根据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对命运的服从。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不能改变或控制,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

(2)非理性的情感

斯多亚派认为,不顺应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有四种:

①忧伤: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

②恐惧: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

③欲求: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

④快乐:,快乐是非理性的膨胀。

“压抑”、“退缩”、“扩展”和“膨胀”指示不足和过度的心理状态。

(3)不动心

理性的态度的特点是“不动心”。斯多亚派认为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上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不动心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不动心是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斯多亚派视不动心为最高的德性,因为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去应付世界的万变。不管什么样的命运,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有智慧的人都能保持平稳而柔和的心情。

10.如何理解安瑟尔谟的“信仰,然后理解”。

【答案】安瑟尔模的“信仰,然后理解”是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1)神学家们的观点

在安瑟尔谟之前,神学家们就针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贝伦伽尔认为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而达米安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神学。

(2)安瑟尔谟的观点

安瑟尔谟首先批评了上述两种观点,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然后他又对这两种观点作了调和,提出“信仰,然后理解”,认为应当把辩证法应用到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理性小能理解的神秘领域,虽然辩证法可能得出与信仰小一致的结论,但这个时候就要“信仰,然后理解”。

总之,安瑟尔谟的主张既承认了“辩证法可以运用于神学”的主张,又维护了“哲学是神学的裨女”的观点。

11.简述笛卡尔的科学方法的规则。

【答案】笛卡尔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但他认为与数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质的,因此,应该先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再运用综合,进而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

(1)第一条

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即避免仓碎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的呈现在心智之前,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判断之中。这条规则说明了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