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627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2.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3. 《人间喜剧》

【答案】《人间喜剧》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主要表现在:

①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②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③描写了一幕幕争夺金钱的惨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4. 缪斯

【答案】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科学、艺术女神的总称,为主神宙斯与记忆女神漠涅摩绪涅所生。对于缪斯女神的数目主要有三女神之说和九女神之说。三女神是指墨勒忒、阿俄得、漠涅墨三位女神,它们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进行崇拜仪式时所需要的诗歌形式和技巧。九女神之说最为经典,分别是指克利俄、欧忒耳珀、塔利亚、墨耳波墨涅、忒耳普西科瑞、厄拉托、波吕许谟尼亚和卡利俄珀九位女神,它们代表通过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即时的和流传的歌所表达出来的传说。

5. 批判现实主义

【答案】批判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国的蒲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其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6. 多余人

【答案】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 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7.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8. 俳句

【答案】俳句是日本古代重要的诗歌样式之一,也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古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有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9.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

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10.但丁的《论俗语》

【答案】但丁的《论俗语》是但丁用拉丁文撰写的最早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其创作目的在于引起知识界对民族语言的注意。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11.“艺术家小说”

【答案】“艺术家小说”是指以艺术家生活或创作为题材的小说。它兴起于19世纪德国小说界,是“塑造小说”或“发展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家小说”旨在表现自视清高的艺术家与庸俗的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就是作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其主人公是音乐家。它们多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

12.拜伦式英雄

【答案】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 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都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二、简答题

13.19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也展露出新的形态,具体表现为: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启蒙的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卢梭笔下的“新人”形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一一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歌德沿着卢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

②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的秩序; 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