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63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2. 《草叶集》

【答案】《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创作于1855年至1892年,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主要思想是讴歌民主和自由,倡导人类平等,赞美大自然,同情下层人民,谴责剥削罪恶。《草叶集》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3.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答案】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思潮史上重要的一支。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它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它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4. “解冻文学”

【答案】“解冻文学”是西方学者对苏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股文学思潮的概括。它是指以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的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

作“解冻文学”,它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二、简答题

5. 请结合作品论说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典型形象。

【答案】别里科夫是契诃夫小说《套中人》中的主要角色,是沙皇俄国时期社会中层的一个小人物。他胆小怕事,却又爱管闲事,为人保守顽固,对社会变革极度恐惧,总是穿着一身大衣将全身包裹起来,所以被称为“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切陈规陋习。其典型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代表了两股历史潮流:专制主义的潮流和自由的潮流。在自由的新潮流面前,专制主义显得更加反动,别里科夫为专制主义所辖制,又辖制他人,遏制着自由潮流的发展。

(2)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许多人受着专制主义的辖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别里科夫显然跟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所做的一切看做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当作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还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宽,惟恐别人出乱子,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别人进忠告。这样他把整个中学乃至全城辖制了整整十五年。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人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类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一种社会基础,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鹰犬。

(3)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他狐假虎威,辖制着整个中学和全城,“我们教师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但是他又是如此虚弱,尽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为“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还是惶惶不可终日,战战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画就把他弄得难堪至极。在柯瓦连科这样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击。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恋爱对象的大笑声里。他丧失了一切生活乐趣,成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别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溃。

(4)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作家把别里科夫写成一个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曰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连睡觉也藏在套子里。作家把别里科夫完全漫画化了,显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诞,他唯沙皇意志是从,没有丝毫主见。他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恋爱,而且差点结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连科的训斥,他心慌意乱; 被华连卡大笑,他无地自容,以致一命呜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个性气质,他有他的生活逻辑。

6. 《恶之花》的现代性。

【答案】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是诗集《恶之花》,在西方文学史上,它不仅是法国传统与现当代文学的分水岭,还是整个两方现代派文学的宣言书。它的出现,宣布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诞生,宣布了西方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始。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

(1)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觉美,将丑入诗

波德莱尔打破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冲出“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的樊笼,提出了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新的美学原则,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从恶中去发掘美,将丑入诗。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波德莱尔把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作为审美的对象来描写。他歌颂的是恶之花。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恶事物带进丁诗歌王国,其主要的描绘对象,是大城市中形神扭曲,受欺凌、被遗弃的社会“贱民”波德莱尔。同时,诗人还主张深入到人类的恶中去,到那盛开着“恶之花”的地方去探险,即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挖掘。这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实行笔触大转移,“外转内”的开始。

(2)波德莱尔提出了通感理论

通感理论是在《恶之花》的一首著名的、被称为“象征主义宪章”的是《通感》中提出来的。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两方面明确地阐述了他的通感理论。

①诗歌以一种几乎神秘的笔调描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中万物彼此联系,互为象征,组成一座象征的森林,并向人们发出信息,于是,人和自然界,精神和物质之间就产生一种信心相应的通感。然而,这种信息是模糊的,不可解的,只有诗人才能心领神会,通过深入其中才可能有机会洞察到。

②《通感》一诗还揭示了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互相感应的关系。人的各种感官的作用彼此代替沟通,波德莱尔以其伟大诗人所独具的慧眼和本领,将其作为通向“混沌而深邃的统一体中”,去破译那“象征的森林”所发出的模糊而不可解的信息的契机,并进而使之成为他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和他全部诗歌理论的基础。波德莱尔认为各种艺术种类之间也有通感,这一观点使得艺术表现手法也得到了大大地丰富。

(3)波德莱尔认为应当以象征去表现通感

象征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以致现代派文学各流派都从中吸取养分。《恶之花》犹如创作手法的百科全书,现代派的各种创作手法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如波德莱尔认为想象是各种才能的母后,它能创造一个新世界; 暗示可以让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得到表现,让诗歌形象鲜明却并不具体,寓无限于有限,创造一种“缩小的无限”;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同时是一种目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即“第二现实”; 音乐有一种不靠文字仅凭音响就能够发出暗示、激起联想、创造幻境的特殊功能。《恶之花》极富有音乐性。

7. 《局外人》是如何表现世界荒诞的。

【答案】对于荒诞的理解,《西西弗斯神话》中就存在主义哲学对“荒诞”有这样的解释:由于任何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