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3文学理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心理学

【答案】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2.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 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4.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二、简答题

5.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①鲜明的特征性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

a. 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惟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 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

②富于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就是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 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b. 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这是艺术魅力的内在实质,即一个典型所寄托的人性深度、历史真实的深度、作家的人格深度和理想的深度。从这里辐射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每点都有它深刻的道理。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①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环境是指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人物性格往往是环绕着他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②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环境”也是一个相对性范畴,例如,对于贾宝玉来说,包括林黛玉在内的所以人物都属于他所生存的环境; 而环绕林黛玉的环境,亦应自贾宝玉始。

6. 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答案】“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的阐释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

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

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总之,“文如其人”从作家的气质享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钱钟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有正确的理解,“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7. 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而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表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那种普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批评对象的性质和批评本身的效能决定的。

(1)从批评对象来说

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规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一式而对文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并不是惟一的价值,还有其他如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等,但这些价值都与意识形态价值密切相关,或者自己本身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2)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

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种效能性的表现可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①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这种话语的运用,除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依据外,还总是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不能不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②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对文学现象的这种评价,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论争,是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的交锋,具有一种尖锐的对抗性。这种尖锐的对抗性往往是社会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涉及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时特别明显。纯艺术、纯科学或纯客观的文学批评是没有的。

③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挟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8. 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案】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享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