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2.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3.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4.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答案】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或准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1)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因此,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注意三个基本点:
①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应该是生活现象的真实与历史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即包含着某种必然性的那种偶然的真实。
②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作品的倾向性是作家渗透在作品中的对社会生活、对人生命运、对历史发展的趋向等的理解、认识、追求和主张。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强调作品要有进步的倾向性,就是要求作家在艺术地把握世界时能以先进的世界观作指导,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向,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愿望,从而引导人们走向进步,自觉地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而斗争。
③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一部作品要产生其思想影响,达到思想方面的良好效果,依赖动人的情感感化。有的作品不一定有明确的思想主张和指向,但却有情感情绪的表现,而这种情感情绪,最终也会影响人的思想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在评价文学产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时,要求分清情感的性质,主张作品从整体上要表现对人的心灵有积极影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感。
(2)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艺术性主要由作品的文体构成、形象创造和意蕴表现体现出来; 艺术标准,自然包含着对文体、形象、意蕴的要求。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3)思想标准的三个基本点,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与艺术标准密切相关的。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也是密切联系的。
6. 如何看特创作主体?
【答案】文学创作的主体主要是作家和诗人。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理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丁伟大的作品一一《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评价)二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一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三种角
色。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包括物质客体和观念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一一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其他创造者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
7. 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对这句话的理解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句话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即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即人完全是人。
在这句话中,席勒阐发了他关于游戏说的两个观点:
①“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②自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席勒“游戏说”的贡献与不足
席勒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且敏锐地揭示审美活动与人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不同,也发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