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研究以山溪鲵为实验材料,对山溪鲵消化道形态结构,小肠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进行了比较。 实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山溪鲵消化系统作了比表详细的解剖学观察与组织学研究。使用扫描电镜对消化道粘膜表面进行了观察,山溪鲵消化都有有尾两栖类的典型特征,咽后消化管可谓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和泄殖腔。消化道个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口咽腔和食道前部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细胞。食道和胃连接处及其后的消化道,粘膜上皮均为单层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嗜酸性的颗粒细胞。食道后部固有膜中有大量淋巴结,胃体部固有膜中有丰富的胃腺,分为腔腺和无腔腺,无腔腺由单一的细胞组成,有腔腺由颈部的小细胞和体不得含有嗜酸性颗粒的大细胞组成。县细胞均由纤毛伸向管腔。肠粘膜上皮下,形成蜂窝状的细胞隐窝,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基层均有平滑肌。胃幽门部肌层最厚,外膜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层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咽和食道上皮表面有比较发达的微脊,胃肠粘膜上皮表面有微绒毛。 山溪鲵肝脏较大,可分为左右两大叶,胆囊位于右叶的凹缺内,肝含有大量造血组织和色素细胞,肝细胞已散在分布为主,但具有典型的泡状腺,肝小叶也已出现,胰脏比较简单,由大量浆液性腺泡和散在期间的内分泌细胞组成,胰岛不明显,胰管和胆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的顶端。 应用电场刺激,记录肠纵肌张力和收缩频率,对小肠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如下: 1)山溪鲵离体小肠经典常诱发,可发生缓慢节律性收缩; 2)Ach对小肠运动具有兴奋作用,并且这种兴奋作用是通过M型胆碱能受体介导的。Ach可通过突触后调节5-HT神经元的活动,NE能加强Ach得兴奋效应;3)NE对小肠运动具有抑制作用,而其和 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对小肠运动中均表现有双向作用,说明 受体和 受体均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类型或是受体的性质在不同机能状态下的变化所致。4)苯海拉明对小肠运动有加强作用,提示组织胺可通过H1受体抑制小肠运动。 5)纳洛铜对小肠运动有加强作用,提示阿片类物质对小肠运动具有抑制作用。 6)谷氨酸对小肠运动无明显影响,提示山溪鲵肠道无谷氨酸受体。 7)5-HT对小肠运动有加强作用,这种加强作用可直接兴奋平滑肌,有经兴奋胆碱能神经元引起Ach的释放,对5-HT的效应起协同或加强作用;还可调动内源性NE经 受体对5-HT的兴奋效应进行负反馈调节,这一调节主要发生在突触后。 结论:山溪鲵的消化系统是正处于分化与末分化之间的类型,是较原始的的类型, 山溪鲵消化道与某些软骨鱼、硬骨鱼及其他两栖动物相似,而与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不同,这与其在进化上的地位是相适应的,早在有尾两栖动物消化道的神经调节中,已经有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并且递质间的相互作用已参与稳定的维持,致使其专一性及准确性较哺乳动物为差,其作用是可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