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语言学综合之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主谓句
【答案】非主谓句是指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可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几类。
,例如“有情况! ”“要下雨了”等句子都是非主谓句的典型。
2. 惯用语
【答案】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含义简明生动形象,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比如“走过场”“敲边鼓”“放空炮”等。
3. 平分阴阳
【答案】平分阴阳是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中古的平声调类字,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派入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平分阴阳是中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程中,在声调方面的三个主要变化之一。比如说现代汉语中的阴平“诗、超”和阳平“时、人”在古代都属于平声。
4. 声调
【答案】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例如“d ǐ”(底)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音节“底”(d ǐ)的声调。
5. 调类
【答案】调类是声调的类别,即把调值相同的音节归在一起所建立起来的类别。也就是说,调类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根据能够区别意义的不同声调调值建立起来的声调类别。可见,调类是由调值决定的。一种语言或方言里有多少种声调调值,就有多少个调类。汉语方言的调类最少的是三个(河北滦县),最多的是十个(广西玉林); 一般的是四至六个。
声调的类别由调值决定,但是声调的名称并不是由调值决定的。第一、二、三、四声只是个顺序,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些名称则是根据中古时期“平、上、去、人”四声的名称沿用下来的。我们现在仍然使用这些名称,目的就是便于了解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合情况。
6. 会意字
【答案】会意字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综合表示这
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称为会意。用会意字造出的字是会意字。会意字有异体会意
,从戈从止; 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不人拿着武器走,有字、同体会意字两类。比如说“武”
征伐或显不武力的意思。
7.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二、简答题
8. 为什么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
【答案】聚合规则是符号与符号的替换规则,是潜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新的词语装在旧有的装置上,构成新的句子,满足实际需要。比如述宾结构,在不同的场合通过潜在的同类词语,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具体的组合,比如“买酒、吃饭、洗衣、看书”等等。组合规则是符号与符号互相组合时所应遵循的规则,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说话时现创造的,所以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存在话语之中的,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高度抽象概括,比如汉语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这个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者不能改变这种规则。
9. 普通话连读变调有哪些规律?
【答案】普通话的连续变调是指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的现象。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以下情况中的变调规律如下: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例如:
214+214——35+214水果了解领导
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捧起等等讲讲想起
b.214+轻声—21+轻声:姐姐嫂子毯子奶奶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十35+214展览馆手写体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有理想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
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十21+35十214。
例如:
彼此/友好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
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2)“一. 不”的变调
“一. 不”的变调也是普通话中较为常见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
“一”念阴平(55), “不”念去声(51)。
例如:
不偏不!
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
例如:一样一向一定一块儿不怕不够不看不像
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 “不”仍读去声(51)。
例如: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
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
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的中间,读轻声。
例如:想一想拖一拖管一管谈一谈
来不来肯不肯找不找开不开
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
例如:
做不好来不了
(3)“七. 八”的变调
“七. 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
例如: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