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山上的小屋》
【答案】《山上的小屋》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上,是残雪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山上的小屋》中,残雪用一种怪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个梦中世界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时代缩影下的扭曲体现,而小屋这一意象正是残雪通过梦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媒介。
2. 第三代诗
【答案】第三代诗是指由“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代表流派有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等。
3. “三突出”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最早由于会泳在《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三突出”是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具体实践是在文艺创作中把正面人物放在画面或舞台的中央,打正光,而反面人物要在角落打底光或背光等。“三突出”创作原则对于激进的文学思潮来说,既是一种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也是社会政治等级在文艺形式上的体现。这种脱离实际、主观杜撰的标准,对文学创作危害极大。一方面它扼杀了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机,另一方面深受“三突出”影响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宣传了错误观点,背离了生活规律,缺乏艺术感染力。
4. 寻根文学
【答案】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
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二、简答题
5.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 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 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三、论述题
6. 概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新方向”的确定。
【答案】(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①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与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南,联系中国社会及解放区文艺界的实际情况,指出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
②提出并解决了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文艺工作者要进行“思想改造”并与工农群众密切结合,确立无产阶级思想情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普及与提高问题上,明确提出要沿着工农兵自己的方向去提高,用工农兵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普及。
③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
毛泽东认为在一切阶级社会中,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阶级,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山此他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应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在文艺批评上有“政治”和“艺术”两个标准,其中,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艺术标准是第二位的。
④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阐述
毛泽东认为作为观念形式的文学产品都是一定社会关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原料,它是自然的、粗糙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由此,毛泽东进一步推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⑤对文艺与传统的关系的阐述
毛泽东指出,人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决不可拒绝继承古人或借鉴外国人。为此,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论原则。
(2)“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①“文学新方向”确立的过程
a.1948年邵荃麟、冯乃超等在香港创立《大众文艺丛刊》,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初步对文学进行了等级划分;
b.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了文联和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生产、评价机制;
c.1950年,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确立了对历史的正确叙述;
d.1951年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又确立对工农兵的正确叙述。
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学运动,政治不断地规训着文学,不断塑造文学新的品格,“文学新方向”就这样逐步确立起来。然而,通过政治不断规训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必然具有强烈的排斥性,必然使得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单一化,最终随着文革的结束与八十年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文学最终崩溃。
②“文学新方向”的性质及表现
a. “文学新方向”的性质:文艺大众化
自五四以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是建立在西方的启蒙视野之上的,因而,民众在五四文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