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7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2. 80年代文学

【答案】80年代文学即“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指1976年以后我国文学家的创作活动,以及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1976年粉碎汪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而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从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其特点是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激昂与悲凉交织。

3. 《关汉卿》

【答案】《关汉卿》是中国现代剧作家田汉写于1958年的一部话剧。最初刊于《剧本》1958年第5期,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在描写主要人物关汉卿宁折不弯的精神之外,剧本还描写了嫉恶如仇的朱帘秀、诙谐风趣的王和卿、侠肝义胆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歹人叶和甫来作对照。剧本体现了田汉炽热的诗情,执著的正义感和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4.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二、简答题

5. 结合代表作家作品,试述80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答案】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又称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两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①对当代中国小说的重新定义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②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

a.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b.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三、论述题

6. 请以莫言和张承志为例,论述区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在莫言和张承志的作品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区域。故乡或者知青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是他们创作的题材来源和精神发源地。

(1)高密东北乡

故乡高密是莫言很长时间里文学想像的源泉,他的故事大多以对故乡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①《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晓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

②在早期,莫言显然要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他笔下的图景,来源于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更来源于他丰沛、灵动、怪异的感觉和想像。部分作品也写到“当代”生活,但更多时候是将笔伸向“历史”。在充满野性活力土地上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也隐含了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的扭曲的伤感、迷惘。

(2)内蒙草原

张承志的作品坚持在严峻的现实里发现理想的光彩,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与对理想的无条件的捍卫、追求、牺牲的主旨相关。

①其高扬的精神资源发掘地,主要以生活于内蒙草原,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的蒙古族、回族的历史和现实为对象。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更为执著地歌颂生活于贫痔的甘、宁、青沙漠边缘的回族农牧民,以及他们面对苦难时忠贞不渝的信念。

②《心灵史》记述聚居甘肃、宁夏等地回族的哲合忍耶为着“心灵的纯净”,而艰苦卓绝、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的故事。小说中大量引述“秘史”等历史资料,将虚构与“纪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最极端真实的材料去描写最极端虚无的东西”,去实现“心灵最彻底的表达”。这部作品不论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还是叙事方式上,都是他最主要的作品。

总之,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和内蒙草原之于张承志已不仅仅是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载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精神资源的发掘地,文学想像的源泉以及心灵的栖息地而存在。在他们的小说里充分显示出区域文化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

7.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莫言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主要特征。

【答案】(1)莫言的创作历程

莫言曾将自己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的代表作为《售棉大路》《民间音乐》,这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描红阶段”; ②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为《透明的红萝卜》《爆炸》;

③第三阶段的代表作是《红高粱》;

④第四阶段从《红蝗》和《欢乐》的发表开始,作品包括《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臀肥乳》和《檀香刑》等。

莫言主要是从小说形态和读者反映角度来反观自己的创作历程的。莫言的创作历经30年之久,各个阶段的作品呈现出来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莫言小说的主要内容、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叙事方式和特点还是极具个性的,呈现出其自身的风格特色。

(2)莫言小说的主要特征

①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

莫言执著于对性和暴力的呈现。莫言文本中的性和暴力是源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和激情。《红高粱》中“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场面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莫言通过这个隐秘的故事,歌颂了自由生命的真谛。莫言小说中暴力、血腥的场面比比皆是。在《红高粱》中罗汉大爷被日本军活剥的场面,震撼人心,表现了生命的强悍和悲壮。

②塑造了敢爱敢恨的农民形象

莫言是农民出身,他的小说大都取材农村生活,乡间的事物给莫言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高密东北乡”里生活着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的农民,莫言塑造了这些有着坚忍不拔的伟大生命力潜能的农民形象。“我奶奶”就是这样一个敢于追求真爱、幸福和自由的个性